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懸雍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懸雍腫

懸雍腫,又稱懸癰腫,是中醫耳鼻喉科常見病症之一,指懸雍垂(即俗稱「小舌頭」或「吊鐘」)發生腫脹的病理狀態。此症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,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五明確指出:「若有伏熱,上衝於咽喉,則熱氣乘於懸雍,故令或脹或腫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懸雍腫的發生主要與以下病機相關:

  1. 熱邪上攻:多因肺胃積熱,熱毒循經上蒸咽喉,聚結於懸雍垂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有云:「咽喉之病多因熱,熱鬱則腫。」
  2. 痰濕壅滯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凝聚為痰,痰濕上犯咽喉,阻滯氣機而發為腫脹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,經絡阻塞,導致局部腫脹。
  4. 外邪侵襲:風熱或風寒外邪侵襲咽喉,與體內伏熱相結,發為腫痛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以下症狀特徵:

  • 懸雍垂明顯腫大,或呈球形膨脹
  • 局部色紅或暗紅
  • 吞咽時異物感明顯
  • 或有疼痛不適
  • 嚴重者可影響言語清晰度

辨證分型

根據中醫辨證理論,懸雍腫可分為以下幾種常見證型:

肺胃熱盛型

  • 主症:懸雍垂紅腫灼痛,伴口渴喜飲,口臭便秘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,脈洪數
  • 病機:肺胃熱毒上攻

痰濕阻絡型

  • 主症:懸雍垂腫脹,色偏淡,痰多黏稠
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滑
  • 病機:脾虛濕盛,痰凝氣滯

肝鬱氣滯型

  • 主症:腫脹伴情志抑鬱,胸脅脹滿
  • 舌脈:舌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
  • 病機:肝氣不舒,氣血瘀阻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懸雍腫,遵循「辨證論治」基本原則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調理:

  1. 清熱解毒:針對熱毒上攻證型,選用清熱瀉火藥物
  2. 化痰利濕:適用於痰濕阻絡證型,健脾化痰
  3. 疏肝理氣:對於氣滯血瘀證型,疏肝解鬱,活血化瘀
  4. 局部治療:配合中藥含漱、吹喉等外治法

歷代醫家對此症積累了豐富經驗,《外科正宗》記載:「咽喉諸症,總由火毒上炎」,強調清熱解毒為治療大法;而《醫林改錯》則補充:「久腫不消,當佐以活血之品」,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