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耳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旋耳瘡,又稱月蝕瘡、月碹瘡,是一種發生於耳廓根部的濕瘡。該病初發時,耳根部皮膚會呈現潮紅,並滲出黃色液體,同時伴有濕軟的表面,引發癢感。如果搔破了瘡口,可能會有流血現象。此病通常發生在小孩身上,主要是由於膽脾的濕熱上升,或是耳道的膿液擴散至外耳所引起。

《醫宗金鑒》卷六十五中提到:“旋耳瘡是發生在耳根的瘡,呈現潮紅且潮濕狀態,搔破會有流血的現象,治療上應清熱去濕,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內服,亦可外用黃連、枯礬等藥磨成粉末並敷藥。”

對於旋耳瘡的治療,應當清熱去濕。使用龍膽瀉肝湯,可以清熱利濕,並且涼血解毒。此外,還可以用黃連和枯礬等藥物磨成粉末,外敷於患處,以起到清熱燥濕、收斂止癢的作用。

在預防旋耳瘡上,應當注意保持耳部的清潔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如果出現任何耳部不適情況,應及時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