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耳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旋耳瘡(月蝕瘡、月碹瘡)
病名與源流
旋耳瘡之名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屬中醫外科濕瘡範疇。其特徵為耳廓根部皮膚潮紅、滲液糜爛,纏綿難癒,古稱「月蝕瘡」,蓋因狀如月牙、反覆發作而得名。該病與現代醫學「外耳濕疹」相似,好發於小兒,成人偶見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主因 膽脾二經濕熱 上蒸耳部所致: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:小兒脾胃稚弱,運化失職,濕濁內蘊,復感風熱,濕熱搏結於耳。
  2. 後天飲食失調:過食肥甘厚味,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循經上犯耳竅。
  3. 膿耳遷延:耳道流膿(如「聤耳」)日久,膿液浸漬耳周肌膚,化濕生熱而發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耳根部皮膚潮紅灼熱,散在丘疹或水皰,瘙癢劇烈。
  • 中期:水皰破潰,滲出黃水,糜爛結痂,甚則皸裂出血。
  • 慢性期:反覆發作則皮膚增厚粗糙,色暗褐,表面脫屑,瘙癢時作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濕熱浸淫證

    • 主證:耳周紅腫糜爛,滲液淋漓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內服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重用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瀉肝膽濕熱;車前子、澤瀉導濕下行;生地、當歸涼血養陰。
      • 外治黃連枯礬散(黃連、枯礬等份研末),麻油調敷,收濕解毒。
  2. 脾虛濕蘊證

    • 主證:糜爛反覆,滲液清稀,伴食少便溏,舌淡胖苔白膩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滲濕,佐以清熱。
    • 方藥參苓白朮散二妙散,酌加白鮮皮、地膚子祛風止癢。
  3. 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主證:皮膚肥厚乾燥,鱗屑皸裂,瘙癢夜甚,舌淡苔薄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加減,以當歸、白芍、生地養血;荊芥、防風祛風;白蒺藜、何首烏潤燥。

古籍記載與拓展

  • 《外科大成》提及:「月蝕瘡生耳後縫間,延及耳折,如刀裂之狀。」強調其好發部位與皸裂特徵。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載:「小兒耳後生瘡,津脂不絕,謂之月蝕瘡。」指出小兒發病與「津脂」(濕性分泌物)的關聯。

中醫外治法
除藥末外敷外,古籍尚有:

  • 中藥溻漬:以 馬齒莧苦參 煎湯冷溻,清熱燥濕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取 耳門翳風 穴疏通局部氣血,配合 陰陵泉足三里 健脾化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