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臚泛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旋臚泛起
病名出處
旋臚泛起,記載於明代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屬中醫眼疾範疇。此症專指風輪(即黑睛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角膜)異常高聳凸起之病變。其特徵與「旋螺突起」有別,後者翳障色呈青白,且多累及瞳神(瞳孔區域),而旋臚泛起則以風輪局部隆起為主要表現。
病理機制
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多因內外合邪所致:
- 肝經風熱:肝開竅於目,風熱之邪循肝經上攻目竅,灼傷風輪,導致氣血壅滯,局部腫脹突起。
- 濕熱蘊結: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上擾,浸淫黑睛,使其失養而變形。
- 氣血瘀阻:久病入絡或外傷損目,致使眼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凝滯於風輪,形成隆起。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黑睛局部凸起,或伴見赤脈纏繞(結膜充血),視物模糊。若兼肝火熾盛,可出現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淚;若濕熱偏重,則見眼瞼重墜、分泌物黏稠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犯目型:發病急驟,風輪突起伴紅腫熱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濕熱上擾型:病程纏綿,隆起處周圍濕濁微腫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瘀絡阻型:病勢緩慢,隆起部位色澤暗滯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治療原則
以疏風清熱、化濕通絡、活血散瘀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風熱盛者,可用羚角鉤藤湯加減,清肝熄風;
- 濕熱重者,宜選三仁湯合黃連解毒湯,分消濕熱;
- 血瘀明顯者,方取血府逐瘀湯,佐以通絡明目之品。
古籍補充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若遷延失治,可能導致「翳障蔽睛」,影響神光發越(視覺功能),強調早期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