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螺尖起外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旋螺尖起外障

旋螺尖起外障為中醫眼科疾病之一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其特徵為黑睛(角膜)中央部分高聳突起,形若螺螄之狀,圓而尾尖,狀似螺旋,故又稱「螺旋突起」。此症屬於外障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或內熱上攻,致使黑睛氣血凝滯,筋脈攣急而變形成疾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之成因,大抵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端:

  1. 風熱毒邪外侵:風熱之邪乘襲目絡,或由眼外傷後邪毒乘虛而入,鬱結黑睛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不通,筋脈拘急而成旋起之象。
  2. 肝膽火熾內攻:肝開竅於目,若肝膽火盛,循經上炎,灼傷目絡,使黑睛受灼,久而失養,筋脈結滯,遂成螺狀突起。
  3. 陰虛火炎:腎陰虧損,虛火上炎,熏灼目系,黑睛失濡,亦可致局部變形而成本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形狀特徵:黑睛中央呈現螺旋狀突起,形似螺尾,根部圓闊而尖部狹長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目赤、羞明、流淚、視物模糊,甚則疼痛劇烈。若病情遷延,黑睛表面可能出現雲翳或血絡纏繞。
  • 病程演變:初起多屬實證,日久則可兼見虛象,甚則影響視力,形成翳障。

治法辨證

中醫治療本症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:

  • 風熱壅滯:宜疏風清熱、退翳明目,方選銀翹散加減,或蟬花散配合外點退翳眼藥。
  • 肝膽火熾:當瀉肝清膽、涼血退赤,可用龍膽瀉肝湯,酌加穀精草、密蒙花等明目之品。
  • 陰虛火旺:需滋陰降火、養肝明目,方用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
若黑睛翳障已成,可配合外用八寶眼藥撥雲散以消翳退障。此外,針灸可選取睛明、太陽、風池等穴,以通絡散結。

此症歷代醫家論述甚多,《審視瑤函》等古籍亦載其變證治法,臨證當細察病機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