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螺突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旋螺突起

旋螺突起,又稱旋螺尖起外障翳如螺蓋旋螺翳螺蓋翳,為中醫眼科病名,出自《張氏醫通》卷八。此症主因烏珠(黑睛)高綻突起,形如螺蓋,狀若螺旋而得名,多由蟹睛(類似今之角膜穿孔)結瘢演變而成,病情嚴重者可致失明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由肝火上炎、風熱毒邪蘊結於目,或陰虛火旺,灼傷黑睛所致。若因外傷、潰瘍損及黑睛,久而結瘢,使睛珠膨出,則形成此症。此外,若痰濕內阻,氣血凝滯,亦可導致局部突起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黑睛局部或全部突起,形如螺狀,表面或光滑,或粗糙,色澤或青或白,並伴有視物模糊、畏光流淚等症狀。若突起嚴重,壓迫目絡,則可能導致視力嚴重受損。

鑒別診斷

  1. 蟹睛:黑睛潰破,黃仁(虹膜)綻出,狀如蟹眼,為旋螺突起之誘因之一,但未完全形成螺狀翳障。
  2. 釘翳(類似今之角膜白斑):黑睛生翳,堅硬如釘,但無明顯高起之狀。
  3. 木疳(類似今之角膜葡萄腫):黑睛局部腫脹,色青灰,可與旋螺突起相類,但病機不同,多因肝鬱氣滯或濕熱上攻所致。

中醫治療

治療當辨證施治,若屬肝火熾盛,宜清瀉肝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;若屬陰虛火旺,宜滋陰降火,可選知柏地黃丸加減;若屬痰瘀互結,則需化痰散瘀,方用血府逐瘀湯二陳湯加減。外治可配合退翳明目之劑緩解症狀。

此症預後與病情輕重相關,若延誤治療,瘢痕高起過甚,則難以平復,終致目盲,故需及早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