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螺外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旋螺外障

旋螺外障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外障眼病之一,其特徵為眼珠(烏珠)局部凸起,形似螺螄之殼,色澤初呈青白,日久漸轉黯黑,突起處尖圓而堅硬。此症載錄於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,描述其病位在「氣輪之內」,即白睛(結膜與鞏膜)深層瘀阻,致使烏珠(黑睛,即角膜)變色變形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 肝經積熱亢盛,熱鬱血分,長期瘀滯不得宣散,導致氣血壅塞於目絡。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、過食辛熱,或外感風熱毒邪引動肝火,均可能使肝熱上攻目竅,灼傷津血,形成局部瘀結。此外,若兼有 脾濕陰虛火旺 之體質,濕熱膠結或虛火煉液為痰,進一步加重血絡瘀阻,促成烏珠變形突起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外形特徵:病變區烏珠高聳如螺,頂端尖圓,周邊可見白睛紅赤或青灰色瘀斑。
  2. 色澤變化:初期患處色青白,隨病情發展漸轉深黑,反映血瘀程度加劇。
  3. 自覺症狀:可能伴隨眼脹痛、視物模糊,或畏光流淚,若熱毒熾盛,則痛感加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熱瘀阻型:以眼痛劇烈、突起處色青赤、舌紅苔黃為特點,治宜清肝瀉火、涼血散瘀,方用 羚角鉤藤湯 加減。
  2. 痰瘀互結型:突起處色暗滯、眼瞼沉重、舌苔厚膩,治需化痰祛瘀,可選 血府逐瘀湯溫膽湯 化裁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醫宗金鑒》外,《祕傳眼科龍木論》亦提及「旋螺突起」與「蟹睛」(虹膜脫出)之鑑別,強調前者為 瘀結成形,後者多因外傷或火毒穿破黑睛所致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若久不治,可能導致「睛珠硬定」,視力喪失。

治法概要

傳統中醫以 內服藥 為主,配合 外敷針灸 疏通目絡:

  • 針灸:取太沖、行間、太陽等穴瀉肝火,配合局部圍刺化瘀。
  • 外治法:早期可用 黃連膏 清熱解毒,後期以 化瘀散(含三七、血竭)調敷。

此症反映肝、血、痰三者交互為病,治法需標本兼顧,早期介入尤為關鍵。古籍提示預後與瘀熱能否及時化解密切相關,久病者易遺留翳障,影響視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