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螺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旋螺翳
旋螺翳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鄧苑所著《一草亭目科全書》。此症又稱「旋螺突起」,乃指目珠表面出現螺旋狀突起或渾濁之病變。在中醫眼科理論中,此為外障眼病之一,屬翳障範疇。
中醫病機
中醫學認為旋螺翳之形成,多因:
- 肝經風熱上擾目竅
- 脾胃濕熱蘊蒸
- 肝腎陰虛致虛火上炎
- 氣血瘀滯於目絡
《審視瑤函》云:"翳生白睛旋如螺,肝火風熱交互多",指出此症與肝經病變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主要特徵為:
- 白睛或黑睛表面出現螺旋狀突起
- 翳障多呈灰白或黃濁色
- 可伴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等症
- 嚴重者翳障厚如旋螺,凹凸不平
證型分類
根據中醫辨證,可分為:
- 風熱證:翳色微黃,邊緣模糊,眼瞼微腫
- 濕熱證:翳色黃濁,眼眵黏稠,病程纏綿
- 陰虛證:翳色暗晦,眼乾澀,兼見腰膝痠軟
- 血瘀證:翳色暗紅,赤脈纏繞,刺痛明顯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記載:"旋螺突起者,風熱搏擊,氣血凝滯,故生旋螺狀突起於風輪。"指出此病位於角膜(風輪)之特徵。
《目經大成》則謂:"翳如螺紋,多因七情鬱結,五志化火,上炎於目。"強調情志因素之影響。
治法原則
中醫治療旋螺翳,歷代醫家強調需辨證施治:
- 風熱型:宜疏風清熱,方用菊花決明散加減
- 濕熱型:當清熱化濕,可選三仁湯合黃連解毒湯
- 陰虛型:需滋陰降火,常用知柏地黃丸化裁
- 血瘀型:治以活血散瘀,方選血府逐瘀湯
外治法則可配合中藥熏洗、點眼等法,《龍木論》載有用秦皮、黃連等煎湯濾淨點眼之古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