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台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旋台骨,又稱玉柱骨天柱骨頸骨大椎骨,為中醫骨傷科與經絡理論中對頸椎特定節段之稱謂。其名源自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載:「旋台骨,即頭後頸骨三節也」,明確指出此部位涵蓋第四、五、六節頸椎(C4-C6),屬上頸段與中頸段過渡之樞紐,主司頭頸部俯仰旋轉之動能,故以「旋台」喻其功能性。

解剖聯屬與經絡循行
旋台骨所處之位,上承枕骨(後頭骨)與寰樞關節(第一、二頸椎),下接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)。其周圍筋肉群包含:

  • 督脈:貫行脊柱正中,統攝陽氣,旋台骨段為「陽脈之海」通達髓腦之要道。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沿頸後兩側下行,與天柱穴(髮際旁斜方肌外緣)相鄰,主司氣血輸布。
  • 手少陽三焦經:分支繞行頸側,影響頭面清竅之氣機升降。

生理功能與病機特點

  1. 結構支柱
    旋台骨三節構成頸椎前凸弧度之頂點,與周遭韌帶(如頸韌帶、項韌帶)共同維持頭顱穩定。若因外傷或勞損致骨節錯縫,易引發「骨錯縫,筋出槽」之證,表現為頸項強痛、轉側不利。
  2. 氣血樞紐
    中醫認為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旋台骨區域為清陽之氣上達巔頂之關隘。若風寒濕邪侵襲,或痰瘀阻滯經絡,可致頭暈目眩、項背拘急,甚則影響督脈陽氣敷布,出現畏寒肢冷等症。
  3. 神經關聯
    現代解剖學中,C4-C6神經根支配膈肌(C4)與上肢部分肌群(C5-C6),中醫視其為「經筋」範疇。旋台骨失穩可能牽涉肩臂麻痛,與手三陽經「痹證」相關聯。

古籍論述與臨床應用

  • 《傷科匯纂》強調旋台骨錯位須「先按捺端提,後以手法復位」,對應現代中醫正骨之「仰臥拔伸旋轉法」。
  • 針灸治療常取大椎風池肩井等穴,配合艾灸溫通氣血,適用於頸椎病屬寒濕痹阻者。
  • 傷科用藥上,外敷五黃散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大黃)可清熱消腫,內服葛根湯加減則善解項背強几几。

旋台骨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、「經絡臟腑一體」之整體觀,其診療需綜合辨析骨位、經氣、外邪等多重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