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推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旋推法

旋推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推法之變形技法,其操作特點在於以拇指指腹或特定部位於穴位表面作輕柔迴旋移動,強調手法之圓潤連貫與力道的均勻滲透。此手法不同於直推法之線性移動,而採弧形軌跡運作,施術時需控制指端與皮膚接觸面之摩擦力,令力道僅作用於經絡腧穴層面,不宜帶動皮下組織過度位移。

技法要領

1. 操作姿勢

施術者拇指自然伸直,指間關節微屈,以羅紋面(指腹)輕觸施術部位,其餘四指呈空握狀或輕貼於受術部位周邊以穩定手形。腕部保持放鬆,以腕關節為軸心帶動前臂作小幅度迴旋運動,形成直徑約1-2公分的環形軌跡。

2. 力道控制

旋推法屬「輕手法」範疇,按《醫宗金鑑》所述「推拿三度」分級,其力度應達「皮部受氣而腠理開」之程度。施力時講究「沉而不滯,輕而不浮」,指腹需保持與皮膚持續接觸,透過前臂重量自然下沉產生透穴之力,忌用蠻力下壓。

3. 速度與節奏

每分鐘約操作80-120次迴旋動作,旋轉頻率應均勻如「滾珠走盤」,與經絡氣血流注速度相合。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載其「如春蠶吐絲,綿綿不絕」,強調手法之連續性不可忽快忽慢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1. 經絡調氣作用

旋推法之迴旋動能可產生「導引衛氣」效果,特別適用於五腧穴中的「滎穴」與「輸穴」。其環形運動軌跡暗合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所述「環脈」理論,能調節局部經氣之升降出入,對氣機鬱滯型病證(如肝鬱脅痛)有疏解之效。

2. 五行屬性應用

在五臟對應手法中,旋推法屬土性手法,因脾主肌肉、其氣緩,而旋轉之勢能健脾和胃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提及「環摩中脘,運脾土以化精微」,即指以旋推法施於脾胃區可助運化之功。

3. 小兒推拿特殊作用

於小兒推拿體系中,旋推法有「補虛」之效,如旋推脾經(拇指橈側緣)能健脾益氣,旋推肺經可補肺固表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特別指出:「旋推如風拂柳,隨其虛實而調之」,強調對小兒稚陰稚陽之體須以柔勁調理。

臨床應用辨證

1. 適應證候

  • 表證初起:於太陽經穴施旋推法可宣通衛陽
  • 氣虛暈眩:輕旋百會穴以升提清陽
  • 脘痞不飢:在中脘穴施術以醒脾開鬱

2. 禁忌辨析

雖為輕手法,然《推拿三字經》明訓「暴厥者忌旋,瘀熱者慎迴」,指急性厥證及熱毒壅滯時,環形導引恐助邪勢,此時宜改用直推法清瀉。

此手法看似簡易,實蘊中醫陰陽調和之深意,習者當於指下細辨「得氣」之感,方能發揮「四兩撥千斤」之效。歷代醫家對其應用各有發揮,然始終不離「以柔濟剛,以圓化滯」的核心心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