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旋轉屈伸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旋轉屈伸法
旋轉屈伸法為中西醫結合正骨八法之一,主要用於矯正骨折後因外力或肌肉牽拉所致之旋轉成角畸形。此法結合中醫手法整復之精髓,針對骨折斷端之異常移位,透過旋轉或屈伸關節之動態調整,使骨絡歸位,恢復其生理結構。
操作原理與應用
- 旋轉復位
當骨折斷端呈現旋轉移位時,可握持肢體遠折段,沿縱軸方向逆向施轉,使之與近折段對合。此手法常見於橈骨、尺骨等長骨骨折,尤以螺旋形骨折為多。例如,前臂骨折時,醫者需根據旋轉方向,逆向調整遠端至骨縫吻合為止。 - 屈伸復位
若骨折鄰近關節,則可透過屈曲或伸直該關節,間接牽引斷端以導正移位。此法多用於肱骨髁上骨折或踝部骨折。例如,肘關節附近骨折時,適當屈曲前臂可鬆弛周圍肌群,利於断端對位;而足踝骨折時,背屈或蹠屈腳部亦可輔助復位。
中醫理論基礎
旋轉屈伸法體現中醫「動中求正」之理念,強調手法需順應筋骨生理動態,而非強制施力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「機觸於外,巧生於內」,即指此類手法需準確感知骨錯縫之方向,以巧勁導引復位。此外,肝主筋、腎主骨,手法操作時亦需兼顧經絡氣血之調動,以促進後續癒合。
適應範圍
- 四肢長骨螺旋形或斜形骨折伴旋轉移位
- 近關節骨折(如肱骨外科頸、股骨髁)之成角畸形
- 部分脫臼合併骨折者,可配合拔伸法等協同整復
此手法之關鍵在於「因勢利導」,需依據骨折類型、部位及肌肉張力靈活調整,故施術者除熟悉解剖結構外,更需掌握手法力度與角度之細微變化,方能達「正骨不傷筋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