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漩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漩濁
漩濁,中醫病證名,指小便渾濁不清的症狀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科》。此症亦稱為「便濁」,屬中醫「淋證」或「尿濁」範疇,多因濕熱下注、脾腎兩虛或氣化失常所致,其病機與水液代謝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
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結下焦,導致膀胱氣化不利,清濁不分,小便渾濁如米泔或脂膏,或兼見尿道熱澀疼痛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 - 脾虛氣陷:
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中氣下陷,固攝無權,則精微下泄,小便混濁如漿,日久不愈,伴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,脈緩弱。 - 腎虛不固:
腎主封藏,若腎氣不足或腎陽虧虛,則下元不固,精微外泄,症見小便白濁如凝脂,腰膝酸軟,畏寒肢冷(腎陽虛),或潮熱盜汗(腎陰虛),脈沉細。
證型分類
- 濕熱型漩濁:
小便渾濁色黃,或有沉澱,尿道灼熱,口苦黏膩,治宜清熱利濕,常用方如萆薢分清飲(《醫學心悟》)。 - 脾虛型漩濁:
尿濁日久,溲如米泔,勞累後加重,治宜健脾益氣、升清固澀,可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。 - 腎虛型漩濁:
小便凝白如膏,腰膝冷痛,腎陽虛者以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溫補,腎陰虛者以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鑑》)滋陰清熱。
古籍論述
《景岳全書·淋濁》指出:「便濁之證,有赤白之分,其狀如米泔,或如膏糊,皆屬濕熱。」強調濕熱為標,脾腎虛弱為本。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區分:「濁病在精竅,與淋證之在溺竅者不同。」說明漩濁病位與淋證有別,多責之於腎與膀胱。
漩濁一症,需辨明虛實,濕熱者宜清利,虛損者當補益,臨證須結合四診詳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