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糍糕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糍糕積

糍糕積為中醫病名,屬食積範疇,特指因過量食用糍粑、糕點等黏膩難化之品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形成積滯之證。此類食物質地稠黏,易滯留中焦,阻礙氣機,若脾胃素虛或一時過食,則難以克化,遂成積滯。

病因病機

糍糕積之成因,主要與飲食不節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糍糕類食物多由糯米、糖、油等製成,性味甘溫黏滯,過食則易壅塞脾胃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二者功能受阻,則水穀不化,積而為滯,進一步影響肝膽疏泄,出現噯氣吞酸、脘腹脹痛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脘腹脹滿疼痛:因食滯中焦,氣機不通,痛處多固定,按之加劇。
  2. 噯氣吞酸:胃氣上逆,夾雜未化之食糜,酸腐之氣上沖。
  3. 食欲不振:脾胃受困,納運失職,見厭食、惡聞食臭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,或見黃膩,脈象多滑實或弦滑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消食導滯、理氣和胃為主,兼調肝脾。

  1. 常用藥物
    • 白芍:柔肝緩急,和營止痛,助疏泄以調暢氣機。
    • 穀芽、神曲:消食化積,尤擅解米麵之滯,助脾胃運化。
    • 青木香(馬兜鈴科,需注意毒性,古方偶用):行氣止痛,傳統用於氣滯脘痛,現代多以香附、陳皮等替代。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青木香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原方以青木香為君,配合理氣消積之品,然今多依證加減,或改用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等化裁。

相關鑑別

糍糕積與一般「食積」相似,但更強調黏膩之食所傷,病程中易兼見濕濁內停,如苔膩、身困等症。若久積化熱,可見口苦、苔黃;若兼寒象,則腹痛喜溫,需辨證施治。

古籍考據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明言此證因「食之過傷」而起,並指出心腹作痛、噫氣吞酸為其主症,治法側重疏導。此說承襲《內經》「飲食勞倦」致病之理,亦與李東垣「脾胃內傷」學說相呼應,強調調理中焦為要。

糍糕積雖屬輕證,然積久不消,可能衍生痰濕、鬱熱等變證,故早期調治甚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