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選穴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選穴法
選穴法,又稱取穴法,是中醫針灸治療的重要環節,指根據疾病性質、病位及患者體質等因素,選取具有調治作用的腧穴進行治療的方法。選穴是否恰當,直接影響針灸療效,因此在中醫臨床實踐中極為關鍵。
常用選穴法
中醫經過長期實踐,總結出多種選穴方法,以下為常用者:
1. 局部選穴法
針對病變的局部選取穴位,適用於病位明確且局限的病症。例如,頭痛取百會、太陽;膝關節痛取犢鼻、陽陵泉。此法直接作用於患處,疏通局部氣血。
2. 鄰近選穴法
在病變部位附近選取穴位,適用於局部不宜直接施針(如瘡瘍)或需加強療效的情況。例如,鼻病取迎香、印堂;胃痛取中脘、梁門。
3. 遠道選穴法
在遠離病變部位處選取穴位,遵循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原則。例如,牙痛取合谷(手陽明經);腰痛取委中(足太陽經),即所謂「腰背委中求」。
4. 循經選穴法
根據經絡循行路線,選取與病變相關的經脈穴位。例如,足陽明胃經病變取足三里;手太陰肺經病變取列缺。此法著重調理所屬經脈氣血。
5. 異經選穴法
若疾病涉及多條經絡,或表裡經、同名經等關係密切者,可選取其他經脈穴位。例如,脾病取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(表裡經);肺病取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(同名經)。
6. 辨證選穴法
根據中醫辨證結果選穴,如肝陽上亢取太衝、風池;氣虛取足三里、氣海。此為針灸與中醫理論結合的核心方法。
7. 對症選穴法
針對特定症狀選取有效穴位,例如高熱取大椎、曲池;失眠取神門、三陰交。此為經驗取穴,注重症狀緩解。
選穴原則
選穴時需兼顧以下原則:
- 主次分明:以主要穴位(主穴)為核心,配以輔助穴位(配穴)。
- 標本兼顧:既針對症狀(標),又調理病因(本)。
- 虛實辨別:虛證宜補,多取背俞穴、募穴;實證宜瀉,多取五輸穴、郄穴。
- 左右平衡:必要時取雙側穴位,或根據病情選取對側(巨刺、繆刺)。
選穴法靈活多變,臨床需結合經絡學說、臟腑理論及個人經驗,方能發揮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