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眩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眩掉

眩掉為中醫證名,亦稱掉眩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此證主要以頭目昏眩與肢體震顫、搖擺不穩為主要表現,屬風病範疇。

中醫理論與病機

1. 與風邪相關

中醫認為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,指出眩掉與肝風內動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風性主動,若肝風上擾,可致頭暈目眩;風盛則筋脈動搖,故見肢體震顫、搖擺不定。

2. 臟腑病機

  • 肝陽上亢:陰虛陽亢,肝風內動,上擾清竅,可致眩暈兼見肢體震顫。
  • 痰濁阻絡:痰濕內蘊,阻遏清陽,亦能引起眩暈與肢體不穩,常見於痰濁上蒙證。
  • 氣血不足:氣血虧虛,筋脈失養,可致眩暈並伴隨肢體無力、顫動。
  • 腎精虧虛:腎主骨生髓,髓海不足則頭暈目眩,並可兼見肢體搖動不穩。

3. 六淫與病理因素

外感風邪,或內生風痰、風火,均可能導致眩掉之證。六淫之中,風為百病之長,易與他邪夾雜,如風痰、風火等,皆能引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眩掉主要表現為:

  • 頭暈目眩:自覺周圍景物旋轉,或自身搖晃不穩。
  • 肢體震顫:手足顫動,甚至全身搖擺,動作不協調。
  • 兼症:可能伴隨耳鳴、惡心、嘔吐、頭脹痛等症狀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原則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眩掉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肝陽化風:眩暈劇烈,頭脹痛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平肝息風,如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  2. 痰濁上蒙:頭暈昏沉,胸悶嘔惡,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宜化痰息風,如半夏白朮天麻湯。
  3. 氣血兩虛:眩暈時發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益氣補血,如歸脾湯加減。
  4. 腎精虧損:眩暈耳鳴,腰膝痠軟,遺精健忘,舌淡脈沉細。治宜補腎填精,如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。

古籍記載

《素問》提及眩掉多與歲運變化相關,如「木鬱之發……甚則耳鳴眩轉」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,說明此證與肝木風動密切相關。後世醫家亦多從風、痰、虛等角度論治,豐富了其辨證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