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眩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眩冒
證名解析
眩冒,為中醫常見證候,指目眩兼頭部昏蒙,甚則短暫昏厥之症。「眩」者,眼前發黑、視物旋轉;「冒」者,頭如物裹、昏沉不清,或驟然意識蒙蔽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首載此名,後世醫家多闡發其義。如《傷寒明理論》析言:「眩為眼黑」,「冒者,若物蔽罩,昏悶不識人」;《醫學入門》更統論:「眩言其黑,暈言其轉,冒言其昏,三者雖異,病機則同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眩冒多因氣血逆亂、清竅失養所致,主要與下列病機相關:
- 肝陽上亢:情志鬱怒,肝鬱化火,或腎陰虧虛,肝陽亢擾於上,風火相煽,發為眩冒。
- 痰濁中阻: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則頭重如冒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,氣血虧耗,清陽不升,腦失所養,故眩暈昏蒙。
- 腎精不足:稟賦不足或勞欲過度,精髓空虛,髓海失充,致頭暈目眩。
- 瘀血阻絡: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滯留,阻遏清陽之氣上達。
臨床表現
眩冒發作時,患者常見目光昏花、視物旋轉,伴頭部脹悶、如坐舟車,甚則突然昏仆、片刻方醒。或兼見耳鳴耳聾、噁心嘔吐、肢體麻木等症。其症多驟發驟止,反覆難癒,若遇勞累、情緒波動或體位變動易誘發。
相關疾病範疇
此證可見於多種現代醫學疾病,如:
- 頸椎病(氣血瘀滯,經絡不利)
- 腦動脈硬化(痰瘀互結,脈道澀滯)
-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(氣血虛衰,腦失濡養)
鑒別要點
眩冒與「眩暈」雖常並稱,然細辨之,眩暈以旋轉感為主,眩冒則以昏蒙為甚;與「厥證」相比,眩冒昏厥時間短暫,醒後無偏癃失語等後遺。
古籍選錄
- 《靈樞·海論》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。」
- 《金匱要略》: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」
眩冒一證,總屬本虛標實,臨證當辨標本緩急,究其病位深淺,方可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