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眩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眩運
概念解析
眩運,亦作「眩暈」,為中醫病證名。《醫碥·眩暈》載:「暈與運同;旋轉也。所見之物,皆旋轉如飛,世謂之頭旋是也。」其病狀特徵乃主觀感受自身或外物旋轉運動之錯覺,《顧氏醫鏡》卷十四詳述:「眩暈者,目花黑暗旋倒也。其狀頭眩目閉,身轉而聾,如立舟車之上。」病發時患者常感天旋地轉,伴有站立不穩、噁心嘔吐等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眩運主要與以下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相關:
- 肝陽上亢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或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致肝陽偏亢,上擾清空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
- 痰濁中阻: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聚濕生痰,痰濁上蒙清竅。《丹溪心法·頭眩》指出:「無痰不作眩。」
- 氣血虧虛:稟賦不足或久病耗傷,氣血生化乏源,腦失所養。《靈樞·口問》篇言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
- 腎精不足: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,腎精虧耗,髓海空虛。《靈樞·海論》載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。」
- 瘀血阻絡: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阻滯腦絡,清陽不升。
臨床表現
證型 | 主要症狀 | 伴隨症狀 |
---|---|---|
肝陽上亢 | 眩暈耳鳴,頭痛且脹 | 面紅目赤,急躁易怒,少寐多夢 |
痰濁中阻 | 頭重如裹,視物旋轉 | 胸悶噁心,嘔吐痰涎,納呆倦怠 |
氣血虧虛 | 眩暈動則加劇 | 面色晄白,神疲乏力,心悸少寐 |
腎精不足 | 頭暈目眩,精神萎靡 | 腰膝痠軟,遺精滑泄,耳鳴健忘 |
瘀血阻絡 | 眩暈頭痛,痛處固定 | 失眠心悸,唇甲青紫 |
古籍記載
《黃帝內經》最早系統論述眩運病機,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木鬱之發,太虛埃昏,雲物以擾,風乃至,屋發折木,木有變。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,甚則耳鳴眩轉。」
《傷寒論》記載少陽病「目眩」、陽明病「頭眩」等外感眩暈證候,並提出相應方藥。《金匱要略》則論述痰飲所致眩暈: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」
治療原則
治療眩運當遵循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基本法則,具體治法包括:
- 平肝潛陽:適用於肝陽上亢證,常用天麻鉤藤飲等方劑
- 燥濕化痰:適用於痰濁中阻證,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
- 補益氣血:適用於氣血虧虛證,常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
- 填精補髓:適用於腎精不足證,左歸丸用於腎陰虛,右歸丸用於腎陽虛
- 活血化瘀:適用於瘀血阻絡證,常用通竅活血湯
相關概念辨析
- 眩暈與頭暈:眩運特指自覺旋轉感覺,頭暈泛指南暈目眩之感。
- 真性眩暈與假性眩暈:前者多由內耳疾病引起,後者常見於全身性疾病。
- 中風先兆:部分眩運可能為中風前驅症狀,當結合其他體徵綜合判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