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眩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眩轉
眩轉為中醫病狀名,指患者自覺視物昏花、天旋地轉,甚或伴有頭暈、失衡之症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木鬱之發……甚則耳鳴眩轉,目不識人,善暴僵僕。」此段經文揭示眩轉與肝木氣機鬱滯相關,屬風木內動、清竅受擾之象,嚴重時可致神識昏蒙、突然仆倒。
病因病機
- 肝風內動:肝主風木,若情志失調、鬱怒傷肝,或陰血虧虛致肝陽偏亢,皆可化風上擾清竅,引發眩轉。
- 痰濁中阻:飲食不節,脾虛生濕成痰,痰濁上蒙,阻遏清陽,則頭目眩轉,伴胸悶嘔惡。
- 氣血不足:勞倦過度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清陽不升,腦竅失養,故見眩暈目花。
- 腎精虧虛:腎藏精生髓,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,多見於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者。
證候分型
- 肝陽上亢:眩轉伴頭脹痛、面紅耳赤、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痰濕阻竅:眩而頭重如裹,胸脘痞滿,嘔吐痰涎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氣血兩虛:眩暈動則加劇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- 腎精虧損:眩轉日久,腰膝痠軟,健忘耳鳴,偏陰虛者舌紅少苔,偏陽虛者舌淡脈沉。
經典論述
《靈樞·海論》曰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。」強調腎精與髓海充盈與否爲眩轉之關鍵。《金匱要略》則提出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」,指出痰飲內停亦為致病之因。歷代醫家更發展出「無風不作眩」(朱丹溪)、「無虛不作眩」(張景岳)等理論,進一步豐富其辨證内涵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首重標本兼顧,急則治標以平息眩轉,緩則治本以調理臟腑。肝陽上亢者平肝潛陽,方用天麻鈎藤飲;痰濕中阻者化痰熄風,選半夏白朮天麻湯;氣血虛弱者益氣養血,取歸脾湯加減;腎精不足者填精補髓,偏陰虛用左歸丸,偏陽虛用右歸丸。針灸常取百會、風池、太沖等穴,以調暢氣機、寧神定眩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眩轉症狀與現代醫學之「眩暈症」相近,可見於梅尼埃病、前庭神經炎、頸性眩暈等疾患。然中醫從整體辨證切入,結合氣血陰陽與臟腑功能失衡論治,展現獨特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