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碹根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碹根疳
病證名,屬中醫外科疾患之一,特指下疳發於尿道口旁之病症。首見於《醫宗金鑒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九,為濕熱毒邪下注陰器,蘊結局部所致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外染穢毒,結於前陰尿道口旁,鬱久化毒成瘡。濕性黏滯,熱毒腐肉,故患處易見膿癢之症;若正氣不足,或毒邪熾盛,可致病程纏綿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患處可見棕眼狀小孔,孔周微腫,觸之質硬,內有癢感。
- 膿液分泌:以手擠捻後,小孔可滲出少量黃白色膿液,或夾血絲,氣穢。
- 他症:或伴小便赤澀、淋瀝不暢,舌苔黃膩,脈弦滑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證治要點
本病與「下疳」同屬陰瘡範疇,然病位局限,治療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消瘍為主,可參酌以下原則:
- 內治
- 肝經濕熱證:宜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土茯苓、蒲公英以增解毒之力。
- 毒瘀互結證:可選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佐以牡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
- 外治
- 初起未潰時,以苦參湯淋洗,或外敷黃連膏以清熱燥濕。
- 膿成後可輕刺排膿,繼以生肌玉紅膏貼敷,促瘡面癒合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本病「形如棕眼,癢痛相兼」,治療當「利濕解毒為先」,與下疳治法相通而略有側重。後世醫家如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「毒輕者易愈,深潰者難斂」,提示病勢深淺與預後相關。
本證雖屬外瘡,然內因濕熱為本,臨證需辨局部與整體,內外合治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