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薛承基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薛承基(字公望,號性天),清代江蘇吳縣人,出身醫學世家,為吳門醫派重要醫家之一。其學術承襲仲景傷寒理論體系,兼融吳地溫病學說,在清代溫病學興盛之際,仍注重傷寒辨證與經方運用,展現獨特的學術取向。

主要學術貢獻

  1. 《傷寒百症歌》
    此著作以歌訣形式歸納《傷寒論》證治精髓,收錄於唐大烈主編之《吳醫匯講》。全書以七言韻文闡述六經辨證要點,如「太陽發熱惡寒先,頭項強痛脉浮連」等,將晦澀經文化為朗朗上口的臨床口訣,便於門人記誦。書中特別強調「脈證合參」,每症皆附脈象鑑別,如陽明經證「洪大脉來熱勢張」,少陽證則「弦脉半表半裏間」,體現其重視脈學的診斷思想。
  2. 《傷寒經證附餘》(未刊稿)
    據史料記載,該書嘗試以「經證互證」方式解析《傷寒論》,可能參照柯琴「以方類證」思路,將仲景113方按六經病機重新編次,並附入個人臨證驗案。書中疑似引入「三焦辨證」概念調和傷寒與溫病理論,反映清中期醫家融會寒溫的學術傾向。

臨證特色
薛氏醫案(散見於《吳醫匯講》)顯示其用藥兼具經方之峻與時方之靈,如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「瘥後勞復」時,常佐入梔子、淡豆豉宣透餘熱;對於江南常見的「濕溫夾食」,則在五苓散基礎上化裁藿香、佩蘭等芳化之品,體現「因地製宜」的用藥風格。

學術背景
其家學淵源可追溯至明末吳門醫家薛己一脈,受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理論影響,卻堅持「傷寒為百病之綱」的立場,在《傷寒百症歌》中特設「類傷寒辨」專篇,詳細區別春溫、暑濕等與傷寒相似症狀,顯示其辨證精細程度。

薛承基的學術成就,標誌著清代吳醫對傷寒學的創造性傳承,其歌訣體著述更成為後世重要的傷寒教學範本。現存《吳醫匯講》所收錄的12首傷寒歌訣,至今仍為中醫教育研究傷寒理論的重要輔助教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