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薛氏濕熱論歌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薛氏濕熱論歌訣》簡介

《薛氏濕熱論歌訣》為清代醫家王泰林(字旭高)所編纂,乃取薛雪(字生白)《濕熱條辨》之方劑精要,以歌訣形式重新整理而成。此書不僅承襲薛氏對濕熱病機之獨到見解,更透過韻文體裁,便於習醫者記誦,深化對濕熱證治之理解。現存版本多收錄於《王旭高醫書六種》之中。

--

薛雪《濕熱條辨》之學術背景
薛雪為清代溫病學派大家,與葉天士齊名,《濕熱條辨》集中探討濕熱病邪致病特點。書中將濕熱病症分為「濕重於熱」、「熱重於濕」、「濕熱並重」三大綱目,並提出「濕熱之邪,多從口鼻而入,伏於膜原」的傳變理論,強調三焦氣化失司為病機核心。其論述補益了《傷寒論》對暑濕合邪證治之不足。

--

王泰林歌訣之編撰特色
王氏將薛氏原方如「甘露消毒丹」、「三仁湯」、「宣痹湯」等關鍵方劑,依其主治、組成、煎服法轉為七言歌括。例如:

「三仁杏蔻薏苡仁,朴夏白通滑竹倫,
水用甘瀾揚百遍,濕溫初起法堪遵。」

歌訣中暗藏配伍要義,如杏仁開上焦、白蔻暢中焦、薏苡仁滲下焦,符合薛氏「分消走泄」之治療原則。另附簡註闡釋方中君藥選擇(如滑石之清熱利濕)與加減變化(如藿香、佩蘭之芳香化濕應用)。

--

濕熱證治理論精要
書中歌訣涵蓋濕熱病傳變規律:

  1. 衛氣分證:強調「輕開肺氣」如藿香、佩蘭,忌辛溫發汗。
  2. 氣分證:區分「濕遏熱伏」(黃芩滑石湯)、「濕熱鬱蒸」(梔子豉湯加減)。
  3. 營血分證:提示「犀角地黃湯」加減之運用時機,並論及濕熱化燥傷陰之辨證關鍵。

--

版本與學術價值
此書屬「方歌類」著作之典範,將薛氏臨證經驗轉化為可操作之辨證程式,反映清代溫病學派「以方類證」之研究取向。後世刊本如《王旭高醫書六種》另增按語,解析歌訣中「濕去熱孤」等治療思想,對現代中醫濕熱病(如腸傷寒、濕疹)治療仍具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