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薛雪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薛雪(1661-1750年),字生白,號一瓢、槐雲道人、磨劍道人、牧牛老朽,江蘇吳縣人。早年醉心詩文,與名儒葉燮交遊甚密,後因母病轉而潛心醫學,終成一代醫林大家。其醫術與同邑葉桂(天士)齊名,然二人學術相左,薛氏遂將居所題名「掃葉山莊」,以示針鋒相對之意。

薛雪精研《內經》,所著《醫經原旨》六卷,擇取《黃帝內經》精要,參合諸家註解,並附己見,尤重闡發五運六氣與臟腑經絡之關係。其於濕熱病證造詣尤深,《濕熱條辨》三十五條,系統論述濕熱病因病機,首創「濕熱三焦辨證」綱領:上焦宜芳香化濁,中焦當苦辛通降,下焦需淡滲分利,為後世溫病學派重要理論基石。書中詳載濕熱病變證規律,如「濕熱鬱蒸則發白㾦」、「濕滯陽明則壯熱口渴」等,迄今仍為臨床診治準繩。

另著《掃葉莊醫案》四卷,載驗案三百餘則,多見活用仲景方而化裁精妙之處。如治暑濕案例,常以白虎加蒼朮湯清熱燥濕並行;療溫瘧則創清絡熄風法,於青蒿鱉甲湯中佐入熄風之品,顯見其「伏氣致病」學術思想。所撰《溫瘧論》專論瘧疾辨治,強調「瘧不離少陽」而需分清新感伏邪,對瘧母(瘧疾脾腫大)主張鱉甲煎丸配合蟲類藥破血消癥。

薛氏臨證重脈診,《日講雜記》載其獨特脈法心得,如「濕熱脈多濡數,然需察其兼夾」,指出濡脈見於關部多主中焦濕困,若濡中帶滑則為痰濕互結,盡顯其細微辨證功夫。其後裔承襲家學,門人輩出,形成獨具特色的「掃葉莊」學術流派,於吳門醫派中佔有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