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穴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穴道
穴道,又稱腧穴,是中醫學中特有的重要概念,指人體經絡上氣血匯聚、流通的特定部位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中即載有此詞,屬傳統醫學基礎理論之一。
穴道的定義與功能
在中醫理論中,穴道是經絡氣血運行的關鍵點,其分佈於人體體表,可反映臟腑生理病理變化,亦能作為針灸、推拿等療法的施術部位。透過刺激特定腧穴,可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或保健養生之效。
穴道的分類
中醫將腧穴主要分為以下三類:
- 經穴
隸屬於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,共計361穴(依《黃帝內經》記載),如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、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等,主治本經及其相應臟腑病症。 - 奇穴
又稱經外奇穴,未歸入正經但具特殊療效,如四神聰(位於頭頂,主治頭暈、失眠)、太陽穴(緩解頭痛)。歷代醫籍及臨床實踐中不斷發現新增奇穴。 - 阿是穴
以「按壓痛處」為取穴原則,無固定位置,常見於筋傷或局部疼痛治療,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首次提出此概念。
穴道的命名由來
古人取穴名多結合自然意象、解剖位置或功能特性,如:
- 自然類比:風池穴(形似水池,主治風邪)、天樞穴(喻為天地運轉之樞紐)。
- 解剖特徵:曲池穴(位於肘部凹陷如池)、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起處)。
- 功能主治:睛明穴(改善目疾)、湧泉穴(腎經起始,如泉湧之態)。
穴道與經絡的關係
腧穴是經絡系統的外在表現,經絡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而穴道即為其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載: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……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。」說明穴道為氣血運行的門戶,亦是人體與外界能量交換的通道。
理論基礎
- 氣血學說
穴道為氣血聚集之所,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「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」,刺激穴道可調和氣血,糾正偏盛偏衰。 - 陰陽五行
穴道配伍遵循五行生剋,如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腧穴對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應用於子母補瀉法等。 - 全息理論
局部穴區反映全身狀態,如耳穴、足底反射區,體現「微觀對應宏觀」的中醫思維。
臨床應用要點
- 遠治作用:某些穴道能治療遠端病症,如委中穴(膀胱經)緩解腰痛。
- 鄰近作用:刺激患處周邊穴道,如肩髃穴治肩關節疾。
- 整體調節:特定組合(如背俞穴)可調整臟腑功能,例如肺俞穴助宣降肺氣。
此概念自《黃帝內經》奠基,歷代醫家如皇甫謐《針灸甲乙經》、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均對穴道理論有深化發展,至今仍是中醫診療與保健的核心要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