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穴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穴會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穴會」為腧穴之別稱,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:「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。」此處「穴會」意指人體經氣匯聚之所,與「腧穴」「氣穴」互通,為經絡系統中氣血輸注出入的關鍵節點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與穴會之關係
穴會隸屬於經絡體系,遍布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孫絡。依《內經》記載,人體共365穴,對應天數,象徵氣血運行與自然節律相合。穴會分為三類:- 經穴:隸屬正經,具明確定位與主治功能,如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。
- 奇穴:未入正經,然療效顯著,如太陽穴。
- 阿是穴:無固定位置,以按壓痛點為穴,見於《千金要方》。
-
氣血輸注之樞紐
穴會為「經氣所發」之處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稱其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」。氣血通過穴會調節臟腑機能,如針灸或推拿穴位,可激發經氣,達到補虛瀉實之效。例如,刺激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能疏通氣血,緩解頭面疾患。
臨床意義
穴會之應用奠基於「辨證取穴」原則:
- 近治作用:穴位可調治鄰近部位病症,如睛明穴(足太陽膀胱經)主治目疾。
- 遠治作用:循經取穴治療遠端疾病,如內關穴(手厥陰心包經)調節心胸不適。
- 整體調節:部分穴位如關元(任脈)、足三里(胃經)具強健身體之效,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古籍佐證
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闡述穴會之重要性,詳載穴位定位與主治;《類經》則註解《內經》「穴會」為「脈氣所聚」,強調其與臟腑、氣血的關聯性。此外,孫思邈《千金翼方》提出「一夫法」等取穴技巧,深化穴會之臨床操作性。
穴會作為中醫診療核心概念,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,歷代醫家透過針、灸、砭、按等手段,發揮其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之效,至今仍是中醫學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