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穴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穴空
「穴空」為中醫學中描述腧穴之古稱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文獻。「空」通「孔」,意指人體氣血輸注之孔隙,為經脈氣機出入之門戶。此概念反映古人對腧穴結構與功能的直觀認知,強調其為「氣血所藏、邪氣所客」的特定部位。
從經絡理論而言,穴空為經脈絡屬之節點,分佈於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皮部筋肉之間。其作用機制與「氣穴」「骨空」相通,如《素問·氣府論》提及「分之所在穴空」,即言經氣循行時,依穴空而分化輸布。歷代醫家進一步闡釋,穴空既是病邪侵襲的途徑,亦為針灸施治的關鍵所在,透過刺灸可調動經氣、平衡陰陽。
臨床上,穴空之定位需結合「骨度分寸法」與「自然標誌法」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」,說明人體穴空分佈與天文曆法相應。此外,穴空之深淺、大小亦影響針刺手法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部分穴空「刺入三分,留三呼」,具體操作須依據氣血盛衰與病症寒熱虛實。
古代文獻中,「穴空」一詞除指腧穴本身,亦隱含動態功能。《難經·六十七難》稱「五臟募皆在陰,而俞在陽」,指出募穴與背俞穴作為臟腑氣機轉輸之穴空,具有內外相應的特性。後世更發展出「阿是穴」等概念,擴充穴空之定義,凡按壓敏感或氣滯血瘀之處,皆可視為廣義之穴空。
總此,穴空作為中醫腧穴學的基礎術語,貫穿理論與實踐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「形氣並重」的整體觀,至今仍為針灸療法的核心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