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穴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腧穴命名深意探微

腧穴命名之哲學基礎

《千金要方》有云:「凡諸孔穴,名不徒設,皆有深意。」中醫腧穴之名,非僅為稱謂,實涵五行、藏象、天地人相應之深意。其命名法則,或取象於自然,或喻於人體機能,或融攝陰陽五行之理,誠為中醫理論之精微體現。

五行配屬與穴名

  1. 木屬肝系之穴
    如「太衝」、「行間」等穴,名中帶「木」意或與「風」、「筋」相關者,多屬肝經。太衝穴為肝經原穴,「衝」有向上涌動之意,喻肝木升發之性;「行間」之「行」暗示氣血運行之動態,符合肝主疏泄之功。
  2. 火屬心系之穴
    如「神門」、「靈道」等穴,名涉「神」、「靈」、「火」者,多與心相關。神門為心經原穴,「神」字直指心藏神之能;「少府」之「府」為神氣所聚,亦應「心者,君主之官」之喻。
  3. 土屬脾系之穴
    如「公孫」、「太白」等穴,名含「土」、「地」、「肉」意者,多屬脾胃。太白為脾經原穴,以太白金星應土德;「公孫」取「坤土承天」之意,喻脾主運化之責。
  4. 金屬肺系之穴
    如「經渠」、「太淵」等穴,名涉「金」、「玉」、「器」者,多屬肺經。太淵為肺經原穴,「淵」喻水之深聚,應肺主行水;「經渠」之「渠」為水道,象徵肺氣宣發肅降之途徑。
  5. 水屬腎系之穴
    如「太溪」、「湧泉」等穴,名含「水」、「泉」、「井」者,多屬腎經。湧泉為腎經井穴,取「地下水湧出」之象,喻腎氣自足底生發;「太溪」之「溪」亦應腎主水液之能。

功能意象與穴名

  1. 神氣所集之「府」
    如「中府」(肺募穴)、「風府」(督脈穴),「府」為神氣儲聚之所。中府位於胸膺,為肺氣彙聚之門戶;風府在項後,為風邪易客之處,亦為元神之府外衛。
  2. 氣機出入之「門」
    如「命門」(督脈)、「箕門」(脾經),「門」象徵氣血開闔樞紐。命門為先天元氣之根,陰陽交接之關;箕門之「箕」為星宿名,喻脾土運化如箕篩精微。
  3. 神靈安居之「舍」
    如「氣舍」(胃經)、「神藏」(腎經),「舍」與「藏」皆指神氣內守之所。氣舍位於頸部,調節氣機升降;神藏近心區,護持心神斂藏。
  4. 神明遊觀之「台」
    如「靈台」(督脈)、「章門」(肝經),「台」為神明觀覽之位。靈台近心俞,主調心神鬱滯;章門為臟會,如高台統覽五臟氣機。

自然喻象與穴名

  1. 天文星宿之應
    如「璇璣」(任脈)取北斗七星之象,主調氣機旋轉;「上星」(督脈)應天穹星辰,司通竅醒神。
  2. 地理水流之喻
    如「曲池」(大腸經)喻水聚成池,調節經氣深淺;「支溝」(三焦經)如溝渠分支,疏導三焦水道。
  3. 生物形態之擬
    如「伏兔」(胃經)狀如蹲兔,主司下肢動作;「鶴頂」(奇穴)位近膝上,效仿鶴立之姿以強健筋骨。

結語

腧穴命名之道,乃古人觀天察地、類比人身之智慧結晶。一字一義,皆暗合陰陽消長;一名一穴,盡彰藏象生剋。研習穴名深意,非僅止於文字訓詁,實為窺探經氣運行之秘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