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學醫便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學醫便讀》概覽與中醫啟蒙歌賦探微
《學醫便讀》乃陸錦燧先生於1922年輯錄成書之中醫啟蒙典籍,彙集清代八位醫家之醫學歌賦,包含江涵暾、費伯雄、吳貞、薛承基等諸位大家之心血,專為中醫初學者編纂之誦讀教材。此書現存初刻本,保存完整,為研究清代醫家教學法門之珍貴文獻。
內容體例與學術價值
本書以韻文形式編排,內容涵蓋四大範疇:
- 診斷門徑
- 《四診心法》節選,系統闡述望聞問切之要訣
- 舌診專篇詳辨舌質舌苔與臟腑病機之對應
- 脈學歌訣歸納二十八脈象及其臨床意義
- 傷寒辨證
- 六經辨證綱領,條分縷析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證候
- 傳變規律與合病並病辨治要點
- 方證對應關係,如"桂枝證"、"麻黃證"等典型表現
- 本草精要
- 依《本草備要》編纂藥物性能記憶口訣
- 分列解表、清熱、祛濕等廿四類功效
- 特殊炮製與配伍禁忌簡明提示
- 方劑集成
- 精選《醫方集解》常用成方
- 組成、劑量、適應證濃縮為七言歌括
- 包含湯、丸、散、膏等傳統劑型
清代醫家教學特色反映
本書體現三大教學特點:
韻文化傳授:將深奧醫理轉化為押韻對偶句式,如江涵暾《筆花醫鏡》所述"左寸心與膻中絡,右寸肺同胸中脈",便於記誦。
分類對比:費伯雄《醫醇賸義》以對比表格歸納相似病證,如將"風溫"與"春溫"並列辨析異同。
臨床導向:吳貞《傷寒指掌》強調"從證候逆推病機"之診斷思維訓練,非止於理論背誦。
近代中醫教育之影響
此書反映20世紀初中醫教育轉型期之特徵:
- 傳統背誦式教學與現代系統教育之過渡形態
- 維繫"口傳心授"師承傳統之文字載體
- 為後世《中醫學基礎》教材編寫提供範式參考
版本與流傳
現存1922年上海千頃堂初刻本,版式疏朗,句讀分明。民國期間曾作為多地中醫學校輔助教材,1949年後有石印本流傳。近年有影印本問世,可供學術研究與臨床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