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雌雄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雌雄人

在中醫學中,「雌雄人」一詞主要用以描述兩性畸形或性徵異常的狀況,其涵蓋範圍包括先天性的陰陽同體,或後天性生殖器官發育異常等現象。此類病症在古籍中亦稱「角症」、「半陰陽」等,多與腎氣失調、經絡氣血異常相關。

中醫對「雌雄人」的認識

  1. 兩性畸形(陰陽同體)
    中醫認為,此症與先天稟賦不足、腎精虧虛有關。腎主生殖,若父母精血虧損,或胎兒發育期間受外邪干擾(如風寒濕熱),可能導致陰陽二氣不調,形成「非男非女」之體。古籍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陰陽混雜,形體乖異」,即指此類情況。
  2. 女子陰蒂過大(角症)
    楊誌一於《生育問題》中記載,女子陰核(陰蒂)過大,性欲至時可自舉,狀如「陰中有角」,稱為「角症」。此症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相火妄動,致使陰部氣血壅滯,局部組織異常增生。肝經繞陰器,若情志不舒或濕熱內蘊,可能誘發此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強調「雌雄人」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• 腎精虧虛: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,導致生殖機能紊亂。
  • 肝經濕熱: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注陰部,造成陰蒂或外陰異常。
  • 衝任失調:衝脈、任脈主司生殖,若氣血逆亂,可能影響性徵發育。

古籍記載與治法

古代醫家對「雌雄人」的論述多散見於婦科、兒科典籍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陰陽乖違,治宜調和氣血」,主張以滋腎疏肝、清利濕熱為主,方選「龍膽瀉肝湯」或「六味地黃丸」加減。若屬先天畸形,則強調「養先天以補後天」,透過藥膳與針灸調理氣血。

此類病症反映了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思維,從整體氣血陰陽失衡的角度,探討性徵異常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