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崩
病名: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一,又稱「崩中」、「血山崩」、「血崩不止」、「暴崩」。指非行經期間,陰道突然大量出血的病症,屬中醫婦科急症範疇。
病因病機:
- 脾腎氣陷:因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,脾腎陽氣不足,失於統攝,衝任不固,經血妄行。
- 肝不藏血:情志所傷,暴怒傷肝,肝氣橫逆,疏泄失常,血不歸經而崩下。
- 血熱妄行:素體陽盛或陰虛內熱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- 血瘀阻絡:經期產後餘血未淨,或外感寒邪,瘀阻胞脈,血不循經而崩漏。
- 外傷損絡:跌僕損傷,直接損及胞宮衝任,絡破血溢。
證型與治療:
-
氣虛不攝
- 表現:血量多、色淡質稀,面色㿠白,氣短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昇陽,固衝止血。
- 方藥:舉元煎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甘草)加烏賊骨、棕櫚炭、煅牡蠣以增強收澀之效;或選固衝湯(白朮、黃耆、山萸肉等)補氣攝血。
-
肝鬱血崩
- 表現:血出如湧,色紫紅有塊,胸脅脹痛,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- 治法:平肝解郁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平肝開鬱止血湯(白芍、白朮、柴胡、三七等),鬱解後再調理肝脾。
-
血熱妄行
- 熱瘀交結者,用逐瘀止血湯(生地、大黃、赤芍等)化瘀清熱;
- 陰虛血熱者,選保陰煎(生地、熟地、黃芩等)滋陰涼血。
-
血瘀崩漏
- 表現:血色紫暗、夾瘀塊,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黯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止血調經。
- 方藥:失笑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,瘀去則血自歸經。
急症處理:
血崩勢急,易致氣隨血脫,古方常用獨參湯(人參濃煎)益氣固脫,或配合針灸(如隱白、大敦穴灸法)以昇陽止血。待血勢稍緩,再依證調理本虛。
古籍參考:
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崩漏「不可獨止血」,需分虛實;《醫宗金鑒》則主張「血脫益氣」,重視脾腎雙補。臨床須辨析標本,不可徒持涼血固澍,誤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