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崩不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崩不止
血崩不止為中醫病證名,指婦女經血暴下如注,日久不能自止之危重證候,屬「崩漏」範疇中的急重證型。該病記載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五,其描述「血崩不止」之勢非尋常崩漏可比,強調其「不止」特徵,顯示氣血耗傷已極,衝任失固之重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其根本病機為「衝任不固,血海不藏」,具體可分為:
- 脾不統血: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,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致血不循經。
- 腎氣虧虛: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,腎中陰陽俱損,封藏失職,胞宮失於溫煦或濡養。
- 血熱妄行:素體陽盛或過食辛燥,肝鬱化火,熱擾血室,迫血妄行。
- 瘀阻胞宮:離經之血未盡,或寒凝氣滯,瘀血內阻,新血不得歸經。
典籍治法
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以下驗方:
- 鹽梅療法:「鹽梅七個燒灰為末,空心米飲服」,取梅酸收斂之性,米飲益胃氣以助固攝。
- 槐花百草霜方:「陳槐花一兩,百草霜半兩,為末,燒紅秤錘淬酒下」,槐花涼血止血,百草霜止血化瘀,秤錘淬酒引藥入血分。
後世醫家發展出安衝湯(白朮、生黃耆、龍骨、牡蠣等)益氣固衝,固衝湯(白朮、黃耆、山茱萸等)補腎澀血,均為治療血崩不止之經典方劑。
辨證分型
- 氣虛型:血色淡質稀,面色㿠白,氣短懶言,舌淡苔薄,脈微弱。治以補氣攝血,方用舉元煎加減。
- 血熱型:經血深紅質稠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涼血,方用清熱固經湯。
- 血瘀型:崩下紫黑血塊,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黯有瘀點,脈澀。治以化瘀止血,方用逐瘀止崩湯。
- 腎虛型:分腎陽虛(畏寒肢冷,夜尿頻)與腎陰虛(頭暈耳鳴,五心煩熱),分別選用右歸丸或左歸丸加減。
特殊療法
- 炭類藥物:如荊芥炭、艾葉炭,取其「黑能制紅」之理,強化止血之效。
- 收澀止血藥:如煅龍骨、煅牡蠣、赤石脂,直接固澀下元。
- 針灸療法:選隱白、大敦(井穴)艾灸以溫通脾經,或針刺關元、三陰交調理衝任。
此證臨床須緊急處理以防氣隨血脫,古代醫家強調「塞流、澄源、復舊」三步治法,首重止血以塞其流,繼而辨因以澄其源,終則調補以復其舊,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