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崩昏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崩昏暗
定義
血崩昏暗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。此證多因崩漏(非經期子宮大量出血)失血過度,導致心、肝失養,氣血驟然虧虛,清竅(頭目)失榮而發,臨床表現以突然視物昏花、昏厥不省人事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暴脫:血崩大量失血,血為氣之母,血脫則氣隨之耗散,心主血、肝藏血,兩臟失養則神志昏聵、目失所榮。
- 陰陽離決:若崩漏不止,氣血耗竭,可發展為「陰陽離決」之危候,表現為冷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,此乃陽氣外脫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
- 突發兩目昏暗,視物模糊或眼前發黑。
- 卒然暈倒,不省人事(類似現代醫學的失血性休克)。
- 兼症:
- 面色蒼白,唇甲淡白無華。
- 心悸氣短,呼吸淺促。
- 若病情危重,可見冷汗不止、四肢冰涼、脈微細欲絕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1. 血虛氣弱型
- 證候:血崩後頭暈目暗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攝血,固衝止崩。
- 方藥:
- 固本止崩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基礎方):
- 組成:熟地黃、白朮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黑薑。
- 方義:人參、黃耆補氣固脫;熟地、當歸養血填精;白朮、黑薑健脾溫中止血。
- 固本止崩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基礎方):
2. 陽氣暴脫型
- 證候:血崩不止,冷汗淋漓,肢冷脈微,甚則昏迷。
- 治法:回陽固脫,益氣救逆。
- 方藥:
- 參附湯(《正體類要》):
- 組成:人參、附子(炮)。
- 方義:人參大補元氣,附子回陽救逆,共奏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」之效。
- 可配合獨參湯(單味人參濃煎)或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以固攝津氣。
- 參附湯(《正體類要》):
相關理論延伸
- 「血為氣之母」:失血過多直接導致氣隨血脫,治療時需遵循「止血不忘補氣」原則。
- 肝腎同源:長期血崩可能耗傷肝腎精血,後期宜酌加滋補肝腎之品,如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。
- 與「血暈」鑑別:
- 「血暈」多見於產後,因瘀血上攻或血虛氣脫所致,與血崩昏暗的病機有交叉,但病因不同。
歷史文獻參考
- 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「血崩昏暗」屬急症,需速補氣血以防陰陽離決。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崩漏失血致昏厥者,宜「急塞其流,復舊其源」,即止血與補血並行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使用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