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閉
詞源與定義
「血閉」一詞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禹餘糧條:「太一禹餘糧,味甘,平。治咳逆上氣、症瘕、血閉、漏下,除邪氣。」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「血閉」即指婦女月經閉止不行之症,又稱「經閉」,為婦科常見病證之一。
病理機轉
從中醫生理病理學角度,血閉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- 氣血失和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氣滯則血瘀,氣虛則血行無力
- 臟腑失調: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因
- 肝主疏泄,肝氣鬱結則經血不行
- 脾主統血,脾虛則生化無源
- 腎藏精,主生殖,腎氣不足則天癸竭
- 經絡阻滯:衝任二脈失調,尤其影響月經的正常來潮
辨證分型
根據中醫辨證理論,血閉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實證類
-
氣滯血瘀型
- 主要表現:月經驟停,少腹脹痛拒按,胸脅脹滿
-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弦或沉澀
-
寒凝血瘀型
- 主要表現:經閉不行,少腹冷痛,得熱則減,四肢不溫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,脈沉緊
-
痰濕阻滯型
- 主要表現:經閉體胖,胸悶嘔惡,帶下量多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,脈滑
虛證類
-
氣血兩虛型
- 主要表現:經閉,面色萎黃,頭暈心悸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薄,脈細弱
-
肝腎虧虛型
- 主要表現:經閉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
- 舌脈特徵:舌紅少苔,脈細數
-
腎陽虛衰型
- 主要表現:經閉,畏寒肢冷,腰膝冷痛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,脈沉遲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血閉遵循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的總原則,具體治法如下:
-
實證治法
- 氣滯血瘀:理氣活血通經
- 寒凝血瘀:溫經散寒,活血通經
- 痰濕阻滯:化痰除濕,通調月經
-
虛證治法
- 氣血兩虛:益氣養血調經
- 肝腎虧虛:滋補肝腎,養血調經
- 腎陽虛衰:溫補腎陽,養血通經
古籍記載
除《神農本草經》外,歷代醫籍對血閉亦有詳細論述:
- 《金匱要略》:「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,為諸經水斷絕。」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「婦人月水不通,有因血少經枯者,有因痰阻經隧者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經閉有血隔、血枯之不同。隔者病發於暫,通之則愈;枯者其來也漸,補養乃充。」
中藥舉例
歷代醫家治療血閉常用藥物包括:
- 活血通經: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
- 理氣解鬱:香附、鬱金、柴胡
- 溫經散寒:艾葉、肉桂、吳茱萸
- 補益氣血:黃芪、人參、熟地黃
- 滋補肝腎:山茱萸、枸杞子、菟絲子
病機與轉歸
血閉若長期不愈,可能導致:
- 影響生育功能
- 氣血運行進一步受阻
- 臟腑功能愈加失調
及時辨證施治,多數血閉可獲改善,尤其對於年輕患者,治療效果更為明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