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雌雄霹靂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雌雄霹靂火考釋

源流與出處

雌雄霹靂火乃中醫外治法之特殊灸法,首載於清代官修醫書《醫宗金鑒》卷七十一,屬外科心法要訣範疇。此法為明清時期外科醫家針對陰證瘡瘍所創製之溫通峻劑,其名取"霹靂"之迅疾、"火"之溫煦,喻其療效迅猛而溫通之力強勁。

藥物組成與炮製

原方配伍精當,計有:

  • 雌黃(二錢):辛溫有毒,功專燥濕殺蟲,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為中品,其性走竄,能深入病所
  • 雄黃(二錢):辛溫有毒,具解毒辟穢之效,《本草綱目》謂其"入肝經氣分",與雌黃相須為用
  • 丁香(二錢):辛溫芳香,溫腎助陽,《海藥本草》載其"治氣痢、壯陽、暖腰膝"
  • 麝香(一分):辛溫開竅,活血散結,《名醫別錄》稱其"通諸竅,開經絡"

製法講究:諸藥需研為極細末,以蘄州所產艾絨(二錢)為載體,將藥末均勻搓入艾中,捻作豌豆大小之藥艾丸。

臨床應用機理

此法治療陰證瘡瘍及脫疽,其作用機理體現中醫"寒者熱之"的治療原則:

  1. 溫通經絡:艾火配合辛溫藥物,能破除陰寒凝滯
  2. 解毒散結:雄黃、雌黃協同作用,化解深伏毒邪
  3. 活血透膿:麝香引藥透達,促進氣血流通
  4. 回陽救逆:針對脫疽氣血衰微之證,振奮陽氣

操作要領

施術時須把握以下關鍵:

  • 灸量控制:以局部組織"肉焦為度",形成適度灼傷
  • 施灸範圍:毒邪走散時,需沿紅暈邊緣"排炷灸之"
  • 反應觀察:遵循"痛灸至癢,癢灸至痛"的辨證施灸原則
  • 療效標準:最終以瘡面色澤轉為"紅活"為陰證轉陽之兆

理論基礎

此法深合《黃帝內經》"火郁發之"的治療思想:

  • 陰證轉陽:通過溫熱刺激,促使陰寒之證轉化為陽熱之候
  • 引邪外出:利用灸法開泄腠理,為毒邪提供出路
  • 局部刺激:形成可控炎性反應,激活機體修復機能

歷代醫家對此法的應用有所發揮,清代《瘍醫大全》中曾記載變通用法,針對不同證候調整藥物比例。現代研究認為,此法可能通過熱效應與藥物透皮吸收的雙重作用,改善局部微循環,調節免疫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