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痹,病名。出《靈樞·九針論》。
1.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。由氣血虛弱,當風睡卧,或因勞汗出,風邪乘虛侵入,使血氣閉阻不通所致。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:問曰:血痹病從何得之?答曰:夫尊榮人,骨弱肌膚盛,重因疲勞汗出,卧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遂得之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一:「血痹者,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。血為陰,邪入於血而痹,故為血痹也。」證見身體不仁,肢節疼痛,脈微澀,尺脈小緊等。治宜益氣和營,通陽行痹,用黃芪桂枝五物湯、當歸湯、防風散等方。
2.指風痹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八:「風痹游走無定處,名曰血痹。」詳風痹條。
血痹是一種由風邪侵入人體血脈所致的疾病。其主要症狀是肢體疼痛、麻木、活動不利,並且伴有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胸悶、氣短等全身症狀。血痹的治療方法主要以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痛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黃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威靈仙等。
血痹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1.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過度勞累。 2.注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。 3.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 4.飲食宜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 5.保持大便通暢。 6.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如果出現了血痹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