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痹

病名
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,為中醫痹證之一,主因邪氣侵襲血分,導致血氣閉阻不通所致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正氣虛弱,外邪乘虛
    多見於氣血不足之人,或因勞累汗出、腠理疏鬆,風邪趁虛侵入血脈,致血行不暢。如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所載:「尊榮人骨弱肌膚盛,重因疲勞汗出,臥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遂得之。」指出養尊處優者肌腠鬆懈,稍感風邪即可發病。
  2. 邪入陰血,痹阻經絡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出:「血為陰,邪入於血而痹。」強調血痹屬陰證,因體虛邪侵陰經,血行澀滯,肢體失養而生麻木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肢體局部麻木不仁,或伴輕微疼痛,活動後稍緩。
  • 脈象:脈微澀(氣血不足),尺部小緊(下焦寒凝)。
  • 特徵:與風痹不同,血痹痛處相對固定,無游走性,以肌膚感覺異常為重。

鑒別

  • 風痹(行痹):疼痛游走不定,屬「血痹」廣義範疇,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稱:「風痹游走無定處,名曰血痹。」然二者病機有異,風痹偏重風邪客於經絡,血痹則以血分澀滯為主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益氣和營,溫通陽氣
    • 黃芪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:
      黃芪補氣固表,桂枝溫通血脈,芍藥和營,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,專治「肌膚麻木不仁」。
    • 當歸湯(《千金方》):
      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,適用於血虛兼瘀者。
  2. 疏散風邪,活血通絡
    • 防風散(《聖惠方》):
      防風、羌活祛風,佐以當歸、赤芍活血,針對風邪初客、血行不暢之證。

古籍選注

  • 《靈樞·九針論》:「血痹者,數飲而小便多,液滲血澀。」指出飲食不節致津液失衡,亦為病因之一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補充:「血痹之證,無疼痛者,乃氣血虛而風邪入也。」強調氣血虧虛為本,風邪為標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及現代醫學詮釋或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