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便(中醫名詞詳解)

證名

血便係指排出之糞便或尿液中含有血液之病證。根據出血部位及伴隨症狀之不同,中醫對此證有詳細辨析,可分為「大便下血」與「小便出血」兩類,其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各異。

一、大便下血

經文出處:見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

大便下血是指血液隨糞便排出,或先便後血,或先血後便,或便血混雜。此證多與脾、胃、腸之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以下幾種病機:

  1. 濕熱蘊結

    • 證候:便血鮮紅,或大便黏滯不爽,肛門灼熱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機制:多因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厚味,致使濕熱內蘊,下迫大腸,損傷腸絡,血溢脈外。
  2. 脾虛不攝

    • 證候:便血色淡,質稀,伴有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納差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    • 機制:脾主統血,若脾氣虛弱,無法固攝血液,則血不循經而溢於腸道。
  3. 瘀血內阻

    • 證候:便血紫暗,或夾有血塊,腹部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機制:因氣滯血瘀,或久病入絡,導致腸絡瘀阻,血溢脈外。

此證治療須辨證論治,濕熱者宜清熱化濕止血,如槐花散;脾虛者宜益氣攝血,如歸脾湯;瘀血者宜活血化瘀,如少腹逐瘀湯。

二、小便出血

經文出處:見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少腹痛,溺赤,甚則血便。」張志聰註解:「溺赤便血者,甚則血出於小便也。」

小便出血又稱「溺血」或「溲血」,係指血液從小便排出,甚則尿色鮮紅或混有血絲、血塊。此證主要與腎、膀胱及心、小腸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以下病機:

  1. 下焦濕熱

    • 證候:小便短赤帶血,尿道灼熱感,或伴有尿頻、尿急,舌紅苔黃膩,脈數。
    • 機制:濕熱之邪蘊結膀胱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。
  2. 陰虛火旺

    • 證候:小便帶血,色鮮紅或淡紅,伴有口乾咽燥、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機制: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灼傷膀胱絡脈。
  3. 脾腎兩虛

    • 證候:小便血色淡,反覆發作,伴有畏寒肢冷、面白神疲,舌淡胖,脈沉弱。
    • 機制:脾腎陽虛,固攝無力,血溢尿竅。

治療上,濕熱下注者可用小薊飲子以清熱涼血;陰虛火旺者宜選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;脾腎氣虛者可用無比山藥丸補益脾腎。

總結

血便之證,無論見於大便或小便,均為血不循經之表現,其病因複雜,涉及濕熱、虛損、瘀滯等因素。臨證時須細辨其病位、病性,方能施以適當治法,使血歸其道,病得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