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變是中醫名詞,有兩種含義:

  1. 病狀名。指體表血色的變化。例如,《靈樞·癲狂》記載著:「觀其於顏色……血變而上。」這意味著面部的血色可能出現變化,像是變得蒼白或發紅。

血變是一種病理現象,多見於外感熱病、內傷雜病等。在外感熱病中,血變常與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大汗等症狀一起出現;而在內傷雜病中,血變則多與貧血、血小板減少症等相關。

  1. 病因病理名。指血分的病變。例如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中提及:「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則寒氣反至,水且冰,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,民病厥心痛,嘔血血泄鼽衄,善悲、時眩僕。」這意指在寒邪的影響下,血液發生了問題,可能導致癰瘍、厥心痛、嘔血、血泄、鼽衄、善悲、時眩僕等症狀的出現。

血變是一種嚴重的病理現象,若無及時治療,可能會帶來生命危險。

總結來說,血變是中醫學術詞彙,涵蓋了病狀名和病因病理名兩種含義。血變是一種病理現象,常見於外感熱病、內傷雜病等。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對健康帶來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