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變

概念溯源

血變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概念可分為兩大範疇:

  1. 體表血色變化:《靈樞·癲狂》記載:「候之於顏……血變而上」,指通過觀察面部血色變化以診察疾病
  2. 血分病變總稱: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「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」,泛指血液成分、功能及運行狀態的異常改變

病理機轉

氣血關係失調

中醫理論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血變常見以下機轉:

  • 氣滯血瘀:氣機不暢導致血液運行受阻
  • 氣虛血瘀:氣虛推動無力致血行遲滯
  • 血熱妄行:熱邪入血分迫血妄行
  • 血寒凝滯:寒邪客於脈中使血行凝澀

五臟相關病機

  • 心主血:心血不足可見面色無華
  • 肝藏血:肝不藏血則易見出血症狀
  • 脾統血:脾虛失統則血溢脈外
  • 肺朝百脈:肺氣虛則血行無力
  • 腎精化血:腎虛則造血功能受損

臨床表現

外部徵象

  • 面色改變:青紫(血瘀)、慘白(血虛)、赤紅(血熱)
  • 舌象變化:舌質紫暗(瘀血)、舌淡(血虛)、舌紅絳(血熱)
  • 甲床變化:甲色蒼白或紫暗

內部病變

  • 出血症候:衄血、嘔血、便血、崩漏等
  • 痛證表現:刺痛拒按、痛處固定(血瘀特徵)
  • 神志異常:血虛易驚、血熱躁狂
  • 皮膚病變:癰疽瘡瘍(血熱肉腐)

經典論述

《內經》相關記載:

  1. 太陽司天證:「寒淫所勝……血變於中,發為癰瘍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  2. 心痛證:「厥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」(《靈樞·厥病》與血變相關)
  3. 寒熱病:「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」(《素問·調經論》)

發展演變

後世醫家對血變理論的拓展:

  •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提出「蓄血證」
  • 朱丹溪強調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與血熱關係
  • 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專論血瘀證治
  • 葉天士發展衛氣營血辨證體系

血變作為中醫重要病理概念,貫穿於多種病證的發生發展過程,是辨證論治的關鍵環節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