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鱉
血鱉乃中醫病證名,屬瘕病範疇之一種特殊證型。此證由瘀血與痰飲、內寒互相搏結,聚積成形,狀若鱉蟲或銅錢,其形可上下移動不定。
病因病機
血鱉之形成,主因虛勞久病或痼冷內生,導致:
- 瘀血內停:氣血運行不暢,血行遲滯而成瘀
- 痰飲凝聚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為痰
- 陰寒內盛:陽氣虛衰,寒邪內生
三者相互交結,膠著成形,遂成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腹內結塊,形狀似鱉或錢幣
- 結塊位置不固定,可上下游走
- 嚴重者可出現如蟲行之異感
- 向上可侵及咽喉,向下可蝕入肛門
- 或附著於脅肋背部,或隱伏於胸腹之間
- 大小不等,大者可如鱉狀,小者如銅錢
診斷要點
需結合以下特徵:
- 腹內有形結塊
- 結塊有移動性
- 伴隨血瘀、痰飲或虛寒見證
- 排除其他瘕病類型
治療方法
傳統治方以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羌黃湯為主,功效在於:
- 溫散寒邪
- 活血化瘀
- 祛痰散結
其他可能配伍之治法包括:
- 溫陽散寒:針對內寒積聚
- 化痰祛飲:消解痰飲結聚
- 活血破瘀:消散血瘀成塊
相關證候
血鱉與下列證候相關:
- 瘕病:泛指腹內結塊、聚散無常之證
- 鱉瘕:特指形狀似鱉之瘕病
- 痃癖:積聚在肋肋間的痞塊
此證多見於久病體虛之人,尤其陽氣不足、寒凝血瘀之體質者易罹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