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不歸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不歸經
血不歸經是中醫病理學重要術語,亦稱「血不循經」,指人體血液不能正常循行於經脈之中,而溢出脈外的一類病理現象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」的基本理論,歷代醫家多有發揮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血不歸經的發病機制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- 氣虛不攝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虛弱則統血無權;肺主一身之氣,肺氣不足則不能助心行血;腎氣虧虛則固攝無力。
- 氣逆血亂:肝氣上逆或胃氣上衝,可迫血妄行,尤常見於吐衄等上部出血。
- 血瘀阻絡:瘀血內停可導致新血不得歸經,《血證論》云:「凡血瘀之處,其血不循常道。」
- 火熱迫血:實火(如心火亢盛、肝火上炎)或虛火(如陰虛火旺)均可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。
- 寒凝血滯:寒邪客於經脈,血行不暢,亦可致血溢脈外,正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:「血遇寒則凝,凝則脈不通,不通則血外溢。」
- 藥毒損絡:某些藥物毒性損傷脈絡,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,亦可導致血不歸經。
臨床表現
血不歸經在中醫臨床表現多樣,常見以下證候:
- 上部出血:鼻衄(肺胃熱盛型多見)、齒衄(多與胃腎有關)、咯血(常見於肺陰虛或肝火犯肺)、吐血(多屬胃熱或肝火犯胃)
- 下部出血:便血(脾不統血或大腸濕熱)、尿血(下焦濕熱或腎陰不足)、崩漏(衝任不固或血熱妄行)
- 肌膚出血:紫癜(多為脾不統血或血熱妄行)、瘀斑(常見於氣虛血瘀或寒凝血瘀)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血不歸經強調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,主要治法包括:
- 補氣攝血法:適用於脾氣虛弱、統血無權者,代表方劑如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。著名醫家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詳述「氣為血之帥」的理論基礎。
- 清熱涼血法:適用於血熱妄行證,根據熱邪所在臟腑不同,可選用犀角地黃湯(心火亢盛)、龍膽瀉肝湯(肝火上炎)、玉女煎(胃熱熾盛)等。
- 活血化瘀法:針對瘀血阻絡證,常用血府逐瘀湯、桃紅四物湯等。清代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創立多首活血化瘀名方。
- 降氣止血法:適用於氣逆血溢證,如旋覆代赭湯降胃氣,鎮肝熄風湯平肝陽。
- 溫經止血法:針對虛寒性出血,常用黃土湯、膠艾湯等溫經散寒止血。
- 滋陰降火法:適用於陰虛火旺證,代表方如知柏地黃丸、大補陰丸等。
相關理論
中醫對血不歸經的認識建立在以下理論基礎上:
- 經絡學說: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經脈具有「行血氣而營陰陽」的功能,經脈損傷則血行失常。
- 藏象理論:心主血、肝藏血、脾統血、肺朝百脈、腎主封藏,五臟功能失調均可導致血不歸經。
- 氣血關係: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虛、氣滯、氣逆均可影響血液運行。
- 標本緩急:在血證治療中,急則治標(止血為先),緩則治本(調理臟腑功能)。
歷代醫家對此證頗多發揮,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專篇論述吐衄下血證治,明代龔廷賢《萬病回春》系統歸納各種出血治法,清代唐宗海《血證論》提出「止血、消瘀、寧血、補虛」四大治則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