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不養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不養筋

定義與經典理論
「血不養筋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因肝血虛損,導致筋脈失於濡養而出現拘急、麻木或震顫等症狀。《難經·二十二難》提出「血主濡之」,闡明血液具有滋潤濡養組織的功能,而筋脈的柔韌與運動依賴肝血充盈。《素問·痿論》亦強調「肝主身之筋膜」,說明肝與筋脈的生理聯繫,肝血充足則筋膜得養,活動自如;反之則功能失常。

生理基礎
肝藏血,主管筋脈與爪甲的營養輸布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。」肝血透過經脈系統濡養全身筋膜,並外顯於爪甲。若肝血亏虛,不僅筋脈失養,爪甲亦現枯槁脆裂、變形等徵象,此即《素問·五藏生成》所言「肝之合筋也,其榮爪也」的病理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不足:長期慢性失血、脾胃虛弱致生化不足,或情志鬱結耗傷陰血,均可能導致肝血虧虛。
  2. 筋脈失濡:血虛則經絡空虛,筋膜失去濡潤,進而引發拘急、屈伸不利等症狀,甚則虛風內動而見手足震顫或瘛瘲(局部肌肉抽動)。
  3. 病證特點:此證多見於貧血、失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,臨床表現包括肢體麻木、關節僵硬、夜間痙攣,或爪甲淡白無澤、易斷裂等。

辨證要點與治法

  • 辨證核心:以筋脈異常與血虛徵象並見為辨識關鍵,如面色萎黃、唇甲色淡、舌淡脈細,伴隨筋脈拘急或運動障礙。
  • 治療原則:以「養血柔筋」為主,選用補肝血、滋陰液的方藥,如 四物湯 加減,或 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方)。若兼虛風內動,可配合 羚角鉤藤湯 以息風通絡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中醫「血不養筋」的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的 缺鐵性貧血周圍神經病變電解質失衡 引起的肌肉痙攣等病症部分重合,但中醫更著重從肝血與整體機能失衡的角度解釋病理機制。

附註
古籍如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述:「血虛則筋急,當責之肝。」強調此證需從肝論治,並結合具體兼症(如氣滯、陰虛)靈活用藥,以恢復氣血對筋脈的溫煦與濡養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