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愁,又稱竹杖,屬經外奇穴之一,為中醫學中特殊的穴位分類。此穴位於人體背部,具體位置在第十四椎(即第二腰椎棘突)旁開三寸五分處,其命名與中醫理論中「血」的生理病理密切相關,具調理血分異常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穴位與經絡關係
    血愁雖未歸屬正經十二脈或奇經八脈,但根據《針灸集成》等古籍記載,其位置鄰近督脈足太陽膀胱經,與背俞穴相呼應。中醫認為,此穴能透過刺激局部經氣,影響臟腑氣血運行,尤以調節與血相關的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為核心。
  2. 血愁之名義
    「血愁」意指此穴主治與血證相關的病症,如血虛、血瘀、血熱等。「愁」喻指血病纏綿難癒的特性,而此穴能疏解血分鬱滯。另名「竹杖」,源自古代以竹杖度量穴位之法,或與其局部形狀挺拔如竹相關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主治範疇
    傳統記載用於便血、崩漏、月經不調等下部出血症,亦用於腰脊強痛。近代擴展至慢性貧血、紫斑證等,認為其能激發陽氣以統攝血液,或清瀉血分鬱熱。
  • 刺灸方法
    古法多以艾灸為主,灸治時需取俯臥位,以艾柱灸3-5壯;現代亦可淺刺0.3-0.5寸,或施以溫針療法。因穴位深部鄰近腎臟,操作需謹守深度。

古籍考據與學理探討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此穴「能療血病」,而《針灸逢源》進一步明確其與「腎俞相伍,益精血」之效。中醫理論中,血愁的作用機制可從兩方面解讀:

  1. 局部效應:刺激穴位周邊肌肉與神經,改善腰部氣血壅滯。
  2. 整體調節:透過膀胱經與督脈的聯屬,間接調整衝任二脈,影響胞宮及下焦血運。

此穴現代研究較少,然其定位與西醫解剖學中第二腰椎神經節段分布區吻合,或可解釋其對內臟功能的調節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