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疸

病名出處
血疸一病最早見於明代《奇效良方》,屬中醫兒科範疇,專指嬰兒因血分熱毒蘊結而導致的黃腫證候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胎兒在母體內受熱毒熏蒸,或妊母妊娠期間過服溫熱藥物,致使熱毒遺留胎中。嬰兒出生後,血分熱毒鬱結於肌膚,燻蒸發黃,形成血疸。其病機核心為「血熱鬱滯」,與一般濕熱黃疸(如陽黃)有所不同,病位更深,涉及血分。

臨床表現
初生兒肌膚色澤紅白相間,至出生後兩月左右,逐漸出現遍身黃腫,其黃色多偏黯赤,伴見眼瞼閉合不開、煩躁啼哭、呻吟不止等症。此與脾虛濕盛的「胎疸」或寒濕所致的「陰黃」有別,需從色澤與兼症辨證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:以清熱涼血、解毒化鬱為主。

    • 可選《奇效良方》所載清熱解毒方劑,或後世醫家改良之方,如以黃連解毒湯為基礎,酌加生地、赤芍、丹皮等涼血之品。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輔以紫草、連翹等增強解毒之效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以黃柏煎湯外洗或藥浴,黃柏性苦寒,能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,透過皮腠直達病所,輔助內服藥物透邪外出。
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黃疸類疾病區分:

  • 胎疸:多因胎稟不足,脾虛濕滯,黃色較淡,病程較緩。
  • 陽黃:濕熱蘊結脾胃所致,黃色鮮明如橘,多見於外感或飲食不節後。
  • 陰黃:寒濕內阻,黃色晦暗,病程遷延。

補充說明
血疸屬古代醫籍中的特殊病證,現代臨床較少沿用此名,但對新生兒黃疸辨治時,若見血分熱毒證候,仍可參考其治法,結合四診靈活化裁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