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疔

血疔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疔瘡範疇,其特徵為患處生有細小孔竅,狀若針眼,並持續滲出鮮血。《外科真詮》卷下記載:「血疔或生肘下,或生眼角。疔有一竅如針眼淌鮮血不止。」此症多因血分熱毒熾盛,或外感火毒之邪,鬱於肌膚,迫血妄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血疔之發,與血熱、火毒關係密切。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,若情志內傷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熱邪,皆可導致血熱壅滯。火毒熾盛則灼傷脈絡,迫血外溢,故見患處竅孔滲血。其好發部位如肘下、眼角,乃因這些區域脈絡較淺,易受邪氣侵擾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急則治標
    《外科真詮》建議立即以真香油四兩與無灰酒和勻熱服,可快速止其外溢之血。香油性潤,能緩和血熱之燥;無灰酒性溫行散,助血歸經。此方意在急則治標,防失血過多。
  2. 緩則治本
    血止後,宜以野菊花濃煎頻服。野菊花苦辛微寒,功專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,善解血分熱毒,且能消散疔瘡。持續服用可清解餘毒,防其復發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局部表現:患處可見明顯針眼狀竅孔,出血鮮紅,周圍或伴紅腫熱痛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口渴、心煩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血熱之象。

血疔雖屬外科急症,然中醫治法重標本兼顧,既可急止其血,又可清解內蘊之毒,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的辨證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