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蛾(中醫名詞詳解)

定義與病因
血蛾屬「乳蛾」之變證,首見於中醫外科典籍,指因血分熱盛,上攻咽喉所致之喉症。其核心病機為「血熱壅滯」,多與外感風熱邪毒內蘊、情志化火,或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致血分伏熱,循經上灼咽喉有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雙側或單側喉核(扁桃體)腫脹,色澤紅紫,甚則血絡怒張,觸之易衄。
  2. 症狀特異性:與風熱乳蛾相比,血蛾之疼痛更劇,伴咽喉灼熱感,若以針刺患處,可見血出難止,血色多深紅。
  3. 全身症狀:或見舌質紅絳、苔少,脈象細數;嚴重者兼見煩躁不寐、口乾欲飲等血熱傷陰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涼血散瘀、清熱解毒」為主,忌用辛溫發散之品,防助熱動血。

  1. 主方加減
    • 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為基礎,配伍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;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黃連、連翹、金銀花以瀉火解毒;
    • 咽喉腫甚,佐以牛蒡子、射干利咽散結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吹喉:選用錫類散、冰硼散等清熱解毒類散劑局部噴敷;
    • 針刺:點刺少商、商陽出血以瀉肺胃之熱(需由專業醫師操作)。
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喉症區分:

  • 風熱乳蛾:喉核紅腫,表面附白腐,疼痛劇烈但無血絡怒張;
  • 虛火乳蛾:喉核暗紅,腫大不顯,多見於陰虛體質,病程纏綿。

古籍參照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喉蛾紫赤,刺血如湧者,此血熱騰沸,當急涼其血。」此與血蛾證治相合,亦提示其急症特性。

(註:本文基於中醫理論闡述,旨在學術探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