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雌雄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雌雄漏

病名
雌雄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肛門外側同時出現兩個相互對應的竇道(漏管),屬「肛漏」(肛瘻)之一種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外科十三方考》,其描述:「此漏生於肛門外,隔一寸穿孔,左右相對……若受辛勞則漏孔出膿。」意指病灶特徵為肛門兩側對稱性瘻管,且於勞累或氣血不調時易發作,瘻孔排出膿血分泌物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雌雄漏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其成因可分為: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濕熱內蘊,下迫大腸,腐肉成膿。
  2. 外感邪毒:肛門破損後感染毒邪,久而不癒,形成瘻管。
  3. 正氣虛損: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,氣血運行不暢,膿毒蓄積成漏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肛門外側左右各見一漏管,竅孔相對,間距約一寸(同身寸)。
  • 漏管時有膿液滲出,或夾血絲,遇勞累、飲食辛辣後症狀加重。
  • 局部可伴腫痛、瘙癢,反覆發作者可見肛周皮膚硬結或色素沉著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掛線療法:以藥線或絲線纏縛漏管,逐步切開瘻道,兼具引流與癒合之效,避免傷及肛門括約肌。
    • 手術切除:對複雜性漏管(如分支多、深層感染),需徹底切除瘻管及周圍壞死組織。
  2. 內服藥

    • 中九丸(《外科十三方考》方):含製乳香、製沒藥等,具活血散瘀、解毒生肌之效。
    • 金蚣丸:以金錢蛇、蜈蚣等蟲類藥為主,功專攻毒散結,適用於頑固性瘻管。
    • 辨證用藥:濕熱證可用「萆薢滲濕湯」清熱利濕;氣血虛者投「托裡消毒散」扶正托毒。
  3. 後期調治

    • 瘻管清除後,外敷「解毒膏」(如黃連、黃柏等熬製)以清餘毒、斂瘡口。

與現代醫學對應
雌雄漏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複雜性肛瘻」,尤其指雙側性、多竇道型肛瘻。其病理多與肛腺感染相關,形成貫通肛管內外的慢性膿腫通道。

附註
此病名雖載於古籍,然臨床辨證須結合局部探查(如探針、影像)及全身症狀,以定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