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分(中醫名詞詳解)

基本概念

血分係中醫學重要病理概念,其涵義可分三方面闡述:

1. 溫病辨證之深層病位

在溫病衛氣營血辨證體系中,血分代表疾病發展之最深重階段。當病邪深入血分,常涉及心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異常,臨床表現多見高熱躁擾、斑疹透露、吐衄便血、神昏譫語等危重證候。此階段病變已超越衛分(表淺)、氣分(氣機)、營分(初入血)等層次,呈現明顯的耗血動血特徵。

2. 與氣分相對之病機範疇

就廣義而言,凡病變主要涉及血液系統者,皆可歸屬血分範疇,與氣分病變形成對比:

氣分病特徵:多見氣機紊亂、功能失調,如脹滿、悶痛、氣逆等

血分病特徵:常見血液質地或循行異常,如瘀血、出血、血虛等

二者雖可單獨存在,臨床上亦常見氣血同病之複雜證候。

3. 婦科特殊病證

源於《金匱要略》之專有病名,特指婦人因經閉導致水液代謝障礙之病機。《水氣病脈證並治》篇指出:「婦人則經水不通,經為血,血不利則為水,名曰血分。」揭示婦科血瘀致水停之病理關聯,形成「血病及水」的特殊證型。

病機特點

血分病變主要呈現以下病理機制:

  • 熱擾血分:溫熱病邪深入血分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
  • 血熱互結:邪熱與血相搏,形成瘀熱在裡之證
  • 陰血虧耗:久病耗傷營血,導致肝腎陰虛
  • 瘀阻脈絡: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影響氣化功能

臨床表現

根據不同病理類型,血分證候有所差異:

溫病血分證

  • 身熱夜甚
  • 躁擾不寧
  • 斑疹顯露
  • 各種出血徵象(衄血、吐血、便血等)
  • 神昏譫語
  • 舌質深絳
  • 脈細數

內傷血分病

  • 面色晦暗或蒼白
  • 局部刺痛(痛處固定)
  • 肌膚甲錯
  • 月經異常(閉經、痛經、經色紫暗)
  •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
  • 脈澀或弦

婦科血分水病

  • 經閉不利
  • 肢體浮腫
  • 腹脹滿
  • 小便不利
  • 舌暗滯
  • 脈沉澀

治療原則

針對不同血分病證,中醫確立相應治法:

溫病血分證

  • 清熱涼血(犀角地黃湯類)
  • 解毒散瘀(清瘟敗毒飲等)
  • 開竅息風(紫雪丹、至寶丹等)

內傷血分病

  • 活血化瘀(血府逐瘀湯等)
  • 養血和營(四物湯類)
  • 破血消癥(大黃䗪蟲丸等)

婦科血分水病

  • 通經利水(桂枝茯苓丸加減)
  • 活血行水(當歸芍藥散等)
  • 溫陽化瘀(溫經湯類)

血分病變在中醫診療體系中居關鍵地位,其理論發展貫穿溫病學、雜病學及婦科學多領域,對臨床辨證具有重要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