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分瘀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分瘀熱

病證名

血分瘀熱為中醫病機與證候名詞,涵蓋兩類病理狀態:

1. 熱邪郁積血分
「瘀」在此指「郁滯不通」,即熱邪深入血分,鬱而不得透發。此類病機多因外感溫熱病邪,或內傷雜病中火熱熾盛,侵擾營血所致。臨床表現為高熱夜甚、神昏譫語、斑疹紫暗、舌絳少津、脈細數等,與溫病「熱入營血」證候相關。治宜清熱涼血、透邪解毒,常用犀角地黃湯、清營湯等方。

2. 瘀血與熱邪互結
「瘀」指有形之瘀血,成因有二:

  • 熱壅致瘀:熱邪熾盛,煎灼營血,耗傷陰液,導致血液黏稠、脈絡澀滯,形成瘀血。
  • 瘀久化熱:氣滯、寒凝等因素先致瘀血內停,日久郁而化熱,形成瘀熱搏結之勢。

此類證候可見於內科雜病(如癥瘕積聚、瘙閉)、外科瘡瘍或婦科痛經等。臨床特徵為刺痛固定、腫塊堅硬、血色紫暗夾塊、皮膚甲錯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沉澀。治療需活血化瘀與清熱並行,方如桃核承氣湯、血府逐瘀湯加減黃連、梔子等清熱藥。

延伸病機探討
血分瘀熱的發展與「陰血虧耗」密切相關。熱邪既可耗血動血,亦能煎熬陰津,加重血瘀;反之,瘀血內阻亦會妨礙新血化生,形成惡性循環。故治療時除清熱化瘀外,常需佐以養陰生津(如生地、玄參)或養血和血(如當歸、丹參)之法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