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分瘀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分瘀熱,病證名。

1.瘀,指鬱積。熱邪鬱積於血分。

2.瘀,指瘀血。熱邪深陷營血分,阻滯血絡而成瘀。或瘀積日久,鬱而化熱,導致瘀熱互結。

《醫宗金鑒·血證》:“血分瘀熱,乃熱邪深陷營血分,阻滯血絡而成瘀,或瘀積日久,鬱而化熱,導致瘀熱互結。”

《醫學入門》:“血分瘀熱,其證身熱煩躁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”

《景岳全書·血證》:“血分瘀熱,其證身熱煩躁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洪數,或見胸脅刺痛,或見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。”

血分瘀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(1)發熱,常見高熱,可達40℃以上,但無汗或汗少,面色潮紅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
(2)胸脅刺痛,或見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。

(3)舌質紅,苔黃,脈洪數。

血分瘀熱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。

常用方藥有:

(1)犀角地黃湯:犀角、生地黃、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甘草。

(2)清熱解毒湯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甘草。

(3)活血化瘀湯: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丹參、三七、甘草。

血分瘀熱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過食肥甘厚膩、辛辣刺激之品,以免生痰化火,助熱生瘀。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,以免耗傷氣血,導致氣血虧虛,血行不暢,形成瘀血。另外,還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,以免肝氣鬱結,化火生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