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分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分證

血分證為中醫溫病學之重要證候,屬溫熱病發展至最深重之階段,多由營分證進一步傳變而來,其病機核心在於熱邪深入血絡,導致陰液耗傷、血熱妄行,甚或引動肝風,病位多涉及心、肝、腎三臟。此證常見於溫病極期或重症,亦見於外科癰瘍陽證之「血分熱毒」,然兩者臨床意義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血分證之形成,主要因溫熱病邪熾盛,由營分內傳血分,或伏邪自血分而發。熱毒深陷血絡,燔灼營陰,迫血妄行;若熱極生風,則引動肝風;若耗傷真陰,可致虛風內動。其病機特點為:

  1. 耗血動血:熱擾血分,迫血外溢,見吐衄、便血、紫斑等。
  2. 傷陰動風:熱灼肝腎之陰,筋脈失養,見抽搐、痙厥。
  3. 瘀熱互結:血熱煎熬成瘀,斑疹紫暗、舌絳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熱象熾盛:高熱夜甚,煩躁不寧,或神昏譫語。
  • 出血見證: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便血,或肌膚發斑,其色紫暗。
  • 肝風內動:手足抽搐、角弓反張,甚則循衣摸床。
  • 陰傷之象:口乾舌燥,唇焦齒黑,舌質深絳或紫暗,脈細數或弦數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舌脈特徵:舌質深絳少津,或見瘀斑,脈多細數或弦急。
  2. 斑疹辨別:斑色紫黑,稠密成片,為血分熱毒熾盛;若斑疹淡紅疏落,則屬氣分或營分證。
  3. 臟腑定位
    • :神昏譫語,為熱擾心神。
    • :抽搐痙厥,乃熱熾動風。
    • :真陰虧耗,見手足蠕動、低熱羸瘦。

外證與內證之別

外科瘍瘡之「血分熱毒」,多因熱毒壅滯血絡,局部見紅腫熱痛、潰膿出血,雖亦屬血分範疇,然病機偏於實熱瘀阻,與溫病血分證之全身性耗傷有異。

治法舉要

血分證治療首重涼血解毒,兼顧養陰、熄風、化瘀。常用方如:

  • 犀角地黃湯:清熱涼血、散瘀解毒,主治熱入血分之吐衄發斑。
  • 清營湯:透熱轉氣,適用於營血同病。
  • 大定風珠:滋陰熄風,針對陰虧動風。

血分證病勢兇險,需細辨熱、瘀、虛之輕重,及時截斷病勢,防止陰竭陽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