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風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風瘡
病名
血風瘡為中醫皮膚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此病以劇烈瘙癢為主要特徵,多由肝經血熱、脾經濕熱與肺經風熱三者相互搏結,鬱於肌膚所致。
病因病機
本病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肝經血熱:情志不遂或鬱火內生,致使肝失疏泄,血分熱盛,外發肌膚。
- 脾經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脾運失職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浸淫皮表。
- 肺經風熱:外感風邪或肺衛不固,風熱客於腠理,與內在濕熱相合,發為瘙癢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階段:皮損形如粟米,散在或泛發全身,瘙癢劇烈,夜間尤甚,搔抓後滲出黃水,浸淫成片。
- 遷延不癒:風毒久羈,耗傷陰血,化燥生風,致皮膚乾糙皸裂,瘙癢難忍,抓破後流血水,伴心煩失眠、口乾便結、小便短赤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辨證論治
-
風熱濕毒證(初期)
- 治法:清熱祛風,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疏風除濕,清熱養血。
- 外用:以雄黃解毒散煎湯熏洗,或外塗黃連膏清熱燥濕。
-
血虛風燥證(後期)
- 治法:養血潤燥,熄風止癢。
- 方藥:地黃飲子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滋陰涼血,兼祛風邪。
- 外用:潤肌膏滋養肌膚,緩解乾裂瘙癢。
相關西醫對應疾病
血風瘡與現代醫學之「丘疹性濕疹」、「皮膚瘙癢症」或「紫癜性色素性皮炎」等病類似,均以瘙癢及皮膚炎症表現為主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啟玄》提及:「血風瘡由風熱鬱於皮毛,血燥不能榮養。」強調風邪與血燥之關聯,與後期治法相呼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