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風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風瘡(病名)

血風瘡是中醫病名之一,屬於瘙癢性皮膚病。它在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中首次提及。該病通常是由於肝經血熱、脾經濕熱以及肺經風熱交感而引起的。

病狀表現為:初期剛出現時,病竈形狀像粟米,痕癢難忍,白天輕微,夜晚加重,散發無規則的分佈或遍佈全身。若患者抓破皮膚,會流出黃色的液體,並且患處有浸泡成片的情況。病情發展久了,風毒會積聚在肌膚中,使血液消耗過度並引發火邪,從而使瘙癢更加劇烈,潰破後流出的液體呈現血水混合的狀態。患者通常伴有心煩不寐、咽乾口渴、大便燥結和小便赤澀等症狀。

治療方面,宜選用祛風涼血、解毒的藥劑。在初期,可以內服消風散;若出現血虛風燥的證候,則可選用地黃飲子。外用方面,可以選擇使用雄黃解毒散煎水洗淨患處,也可以塗抹黃連膏或者使用潤肌膏等藥膏。

血風瘡與丘疹性濕疹、皮膚瘙癢症、紫癜性色素性皮炎等疾病類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