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風勞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風勞氣,乃中醫學中一重要病證名詞,首見於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五。此證屬婦科虛勞範疇,多因情志鬱結、勞倦過度,或產後調攝失宜,致營血虧虛,風邪內生,氣機郁滯而成。其病機特點為陰血不足,虛風內動,氣血運行不暢,臟腑功能失調。

臨床表現多端,患者常見身體疼痛、頭昏目澀、心悸煩悶、倦怠乏力,並伴有寒熱往來、夜間盜汗、面頰潮紅、口乾舌燥等虛熱之象。在婦科方面,可見月經不調,或經行腹痛,甚則臍腹結塊,時發疼痛,或見嘔逆納差等脾胃不和的症狀。若久病失治,更可導致形體消瘦,臥床難起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慢性疲勞綜合徵或某些內分泌失調疾病。

治法上《世醫得效方》載有人參荊芥散,方中以荊芥穗、防風疏風解表;人參、白術、甘草益氣健脾;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養血活血;柴胡、鱉甲透熱解鬱;酸棗仁寧心安神;枳殼理氣寬中;羚羊角清熱熄風;桂心溫陽通脈。諸藥合用,共奏養血疏風、益氣通絡之效,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治療思想。

此證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載之乾血勞有相似之處,皆屬虛勞久病,血瘀內停之證。然血風勞氣更強調風邪與血虛相兼為病,病情較為複雜,往往虛實夾雜,治療時需細辨標本緩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