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疳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疳瘡,中醫病名。出自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多因風熱之邪閉塞皮腠而發。證見皮膚出疹如粟,或疹斑紅赤成片狀,或色暗紅如紫疥樣,瘙癢,有屑脫落,甚則延及全身。治宜清熱涼血,疏風解毒之劑。內服可選涼血地黃湯,或用消風散。類似紫斑類疾病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:“血疳瘡,多因風熱之邪閉塞皮腠而發。證見皮膚出疹如粟,或疹斑紅赤成片狀,或色暗紅如紫疥樣,瘙癢,有屑脫落,甚則延及全身。治宜清熱涼血,疏風解毒之劑。內服可選涼血地黃湯,或用消風散。”

血疳瘡,又稱血疳,是一種皮膚病。多發於兒童,以春夏季節為多。其主要症狀為皮膚出現紅色或紫紅色斑疹,伴有瘙癢。嚴重者可出現全身皮疹,甚至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嘔吐等全身症狀。

血疳瘡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,但多認為與風熱之邪侵襲皮膚有關。風熱之邪可使皮膚腠理開泄,血液外溢,從而形成皮疹。此外,血疳瘡的發生也與患者的體質有關。體質虛弱、抵抗力低下者更容易患上此病。

血疳瘡的治療以清熱涼血、疏風解毒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涼血地黃湯、消風散等。此外,還可配合外用藥物,如紫草膏、地榆散等,以緩解皮疹的瘙癢症狀。

血疳瘡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  2. 避免接觸風寒之邪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皮膚瘙癢、皮疹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