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疳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疳瘡
病名源流
血疳瘡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其病機多因風熱外邪蘊結腠理,閉塞營衛,或血分伏熱兼感風邪,鬱於肌膚而發。臨床以皮膚現粟粒狀疹斑、赤紅成片或暗紫如疥,伴劇烈搔癢、脫屑為特徵,甚者可泛發全身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鬱表:風性開泄,熱性上炎,風熱相搏,侵襲肌腠,阻滯經絡,致氣血失和。
- 血分伏熱:素體陰虛內熱,或情志化火,熱蘊血分,外發肌膚,與風邪相合而成。
- 濕熱蘊結:兼夾濕邪者,濕性黏滯,纏綿難愈,可見疹斑浸淫流水,病程遷延。
臨床表現
- 疹色特徵:初期疹色鮮紅,形如粟米,漸融合成片;日久血熱瘀滯,轉為暗紫,狀似紫疥。
- 兼症:瘙癢無度,搔破後血痕纍纍,皮屑紛落。重者身熱煩渴,舌紅絳、苔薄黃,脈浮數或弦數。
- 辨證分型:
- 風熱偏盛:疹色鮮紅、遊走作癢,遇熱加劇。
- 血熱瘀滯:斑疹紫暗、肌膚甲錯,舌有瘀斑。
治法與方藥
-
風熱閉表證
- 治法:疏風清熱,涼血解毒。
- 主方: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荊芥、防風、蟬蛻透表,當歸、生地涼血和營。
-
血熱熾盛證
- 治法:清熱涼血,化瘀通絡。
- 主方:涼血地黃湯(《外科大成》)化裁,黃芩、黃連瀉火,生地、赤芍涼血散瘀,佐牡丹皮、紫草解毒透斑。
-
濕熱夾瘀證
- 治法:清利濕熱,活血消斑。
- 主方:萆薢滲濕湯合桃紅四物湯,萆薢、薏苡仁利濕,桃仁、紅花活血通絡。
外治輔法
- 可用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煅石膏)麻油調塗,或三黃洗劑(黃芩、黃柏、大黃)外洗,以清熱止癢。
鑑別要點
- 與紫癜風(扁平苔癬)別:彼為頑濕久戀,皮損多呈多角形紫斑,表面蠟樣光澤。
- 與白疕(銀屑病)別:白疕鱗屑厚疊如雲母,刮之現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。
古籍佐證
- 《醫宗金鑒・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血疳形如紫疥癢,血熱風邪搏肌傷」,強調風熱與血瘀互結之病機。
- 《證治準繩》載:「疹斑色赤屬血熱,紫黑者瘀甚」,進一步闡述色澤與病勢關係。
此症類屬現代醫學「過敏性紫癜」或「色素性蕁麻疹」等範疇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血層次與六淫屬性,臨床需四診合參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