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膈,又稱血噎膈,乃中醫病證名之一,屬膈證範疇。此證因瘀血阻滯胸中,導致氣機壅塞,升降失常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血行不暢,瘀結胸膈,屬於中醫「血瘀證」的特殊表現形式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由情志不遂、肝鬱氣滯,或跌撲損傷、久病入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胸膈。胸為氣海,又為血府,瘀血阻滯則胸陽不展,經絡不通,遂發為胸痛連背、嘔噎時作之症。《慎齋遺書》卷八明確指出:「血膈者,瘀血停於胸膈也」,並描述其典型症狀為「時吐時止,胸前作痛,且連背心」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胸膈疼痛:痛處固定,如針刺狀,痛引背心,尤以進食或情緒波動時加劇
  2. 嘔吐時作:嘔吐物或夾雜暗色血塊,因瘀阻胃絡所致
  3. 飲食噎塞:自覺咽喉至胸骨後有物阻塞,吞嚥不暢但非完全梗阻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舌下絡脈青紫迂曲,脈多沉澀或弦緊

病理演變
若延誤治療,瘀血久踞可進一步導致:

  • 化熱傷陰:出現口乾咽燥、大便乾結等陰傷見證
  • 氣血兩虛:因長期進食困難而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
  • 痰瘀互結:兼見胸悶痰多、舌苔厚膩等痰濕徵象

治療原則
以「行氣活血、化瘀通膈」為大法,選方用藥當注重:

  • 氣血同治:遵「氣行則血行」之旨,常配伍枳殼、沈香等理氣藥
  • 活血而不傷正:選用當歸、川芎等養血活血之品
  • 分層透絡:重症可酌加蟲類藥如土鱉蟲、水蛭搜剔深伏之瘀

經典用藥
《慎齋遺書》原方以枳殼寬胸下氣,沈香降氣調中,川芎為血中氣藥,當歸養血活血,四藥相配,共奏理氣活血之功。臨證可隨症加減:

  • 痛甚者加延胡索、五靈脂
  • 瘀熱者加丹皮、赤芍
  • 久病入絡加九香蟲、刺蝟皮
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證型區別:

  1. 痰膈:以胸悶痰多、舌苔膩為主,少見刺痛感
  2. 氣膈:噯氣頻作,痛無定處,與情緒波動顯著相關
  3. 食膈:因食滯所致,多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

古籍論述
除《慎齋遺書》外,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血膈必見舌青紫,瘀斑點點認分明」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:「血膈日久,當防其成巖」,提示本病遷延有惡變之虞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的食道痙攣、賁門失弛緩症或食道腫瘤早期等病症存在部分交叉,然中醫辨證特重氣血運行與整體狀態,治療上不拘於局部病變,而著眼於全身氣血調和。